忠民艺轩>影苑丛谈>摄影访谈

郑忠民:用镜头“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处州晚报》记者  陈春

    

  人物名片:郑忠民,男,1972年出生于松阳,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擅长纪实专题摄影创作。

 

  作为本土摄影家,每次只要丽水举办摄影节,郑忠民都会尽全力支持。这次丽水摄影节,他又带来自己的最新力作——《我们一家人》。

  郑忠民很早就与摄影结缘了。1994年,他在读大学时就选修了摄影课,系统学习了摄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996年参加工作后,他负责信息宣传工作,拍照片的机会多了起来,技术随之大有长进。2000年,郑忠民慢慢转向有意识地创作,拍摄了不少精美的风光民俗作品。

  郑忠民是个喜欢学习思考的人。唯美的照片拍多了,也会厌烦,这促使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摄影创作之路。然而,转型谈何容易,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摄影道路,只能靠刻苦学习和不断摸索。

  2005年至2006年,郑忠民看了不少有关摄影史、摄影理论、纪实摄影的书,这为他今后的转型打下了知识基础。2007年,郑忠民尝试从艺术摄影转向纪实摄影,并开始乡土文化题材的专题创作。

  2010年,郑忠民参加了丽水市委宣传部举办的丽水摄影研修班学习。这个研修班为期1年,请了二十几位老师上课,他们都是国内的业界专家,涵盖摄影家、理论家、评论家、策展人、图片编辑等。郑忠民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光学习笔记就整理了18万字!

  2012年,郑忠民参加了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举办的首个摄影工作坊。此后,他成为省内各种研修班、工作坊的常客,不断开阔视野,更新理念,促进创作。

  “对我来说,丽水摄影研修班和浙江摄影工作坊来得太及时了,对我的摄影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郑忠民感叹道。

  此后,郑忠民的摄影创作步入正轨,持续关注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的发展变迁,通过镜头语言,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以及艺术的思考。

  2017年,郑忠民编著的《老街上的能工巧匠》出版了,这是他坚持10年用镜头关注丽水各县(市、区)老城区的变迁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该书中,他从采访拍摄的数百位传统手艺人中选择了40位,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予以介绍。

  “如今,诸多传统手艺面临着消逝的困境,需要用影像和文字去记录,以引起对老手艺保护与传承的重视。”郑忠民谈起创作初衷时这样说。

  2015年,郑忠民将新农村民居外墙上的中国山水画作为拍摄对象,创作了《中国山水》专题。传统中国山水画上的山水景观和生活图景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之上的,其内涵、意蕴和功用与这些扮靓新农村的山水壁画完全不同。“这些壁画与墙上的门窗、装饰、器具等现代化物件相互穿插、碰撞、交融,制造出连接贯通千百年时空的奇妙画卷。我借此关注和思考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郑忠民说。

  2016年,郑忠民开始实施“乡村空间”影像调查项目。这是一个长期项目,从空间景观的角度切入中国乡村的演进与变迁,将以丽水为中心的浙西南地区作为主要范围,对乡村中新出现的典型建筑和公共设施进行系统地拍摄和整理,借此探究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今年初,郑忠民编著的第二本摄影书《乡村空间》出版了。

  从2007年尝试转型到现在,12年间,郑忠民创作了三十来个摄影专题,关于社会的发展变迁、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一直是他的创作主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丽水的乡土文化独具特色,丰富多彩。在与时俱进的当代社会,我们有责任保护、传承好传统文化,而摄影就是我能充分利用的媒介。”这是郑忠民对摄影的感悟和体会。

  相关链接

  我们一家人  老街上正在远去的百工  中国山水  乡村空间

(发表于2019/10/23《处州晚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