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影苑丛谈>专家评论

大家来评论

——关于郑忠民的《乡村纪实》

萧  沉

  

    20091120日,诗人、摄影评论家萧沉在其博联社博客上发表文章《纪在实处——郑忠民〈街头随拍〉观后感》后,我很想再次得到他的指点,故于当年1124日夜,将组照《乡村纪实》发给他。1126日,萧沉老师发上博文《大家来评论——关于郑忠民的乡村纪实》。现将该文转载于本站,并将博友和网友的评论整理于文后。

2009124日郑忠民记于浙江松阳       

   

    日前,浙江摄影师郑忠民又给我发来了一些《乡村纪实》的片子,期望继续能听到我的意见。较之于城市,郑忠民觉得乡村稍难拍些,尤其是今日乡村,青壮年都跑出去务工了,村里多半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显得有些单调。这倒勾起了我想说的另一个话题,就是当下乡村的“空村”现象。其实所谓的“空村”,并非无人,所以在摄影上若要表现“空村”,就不能真去找无人空旷的场景拍,因为那不是“空村”的内涵,皮相而已。再所以,凡将空村拍成无人空旷场景的,那照片与作者给我的感觉,不过是——“村空心未空”而已,并未抓到空村的本质与魂魄。

    郑忠民的这数十张《乡村纪实》,主题当然不是要表现空村,旨在记录当下南方乡村的一些“有用消息”,这与他的城市纪实是一样的。较之于北方而言,我始终以为南方的乡村多少皆保留着不少历史人文的东西,尤其是一些老的砖木房子和家族祠堂之类,还有一些生活方式及劳作事务,加之小桥流水之类的清秀村景,所以拍起来还是要比北方丰富好看。但记录性的纪实摄影如果拍到位,尤其是作为“作品”的意义,最好还是能给不同情景分别冠上主题,给一个方向,甚至要配合文字,标明时间、地点、人物、事物、场景等具体消息。

    如果深入进去并细心加以留意的话,我以为每一村落皆有其独特的人文生活、形象气质,就看摄影者从哪个立场与角度切进去加以体现了。以历史的眼光看,我以为“乡村田野调查”的立场与方式,大概是最有意义与价值的。这就需要拍摄者踏下心来一个村一个村地拍,并逐一配合具体的文字记录,以丰富各方面人文消息。记录性的纪实摄影,并不在乎手段与方式非要出什么妖蛾子新意,只要把那里重要的现实消息、形象气质老老实实呈现出来,就是最大的意义与价值。当然,前提也少不了拍摄者的视觉修养,选择与发现也非常重要。

    郑忠民这数十张《乡村纪实》,我就不具体说什么意见了,还是让大家多说说观感,一定比我一人的意见更丰富有益。就某一摄影作品来说,批评家的意见永远是个人化的,也只代表他自己,虽然批评家往往被视为广大读者的意见领袖。但批评家的思想认识也有“死角”,也常会“灯下黑”,更会爱乌及乌,有失客观。所以,我还是点到为止吧。

20091126日于天津       

关于《大家来评论》的评论

   

张艺2009/11/2616:04

农村很空,城市很挤!

薛晓宁2009/11/2617:48

手法很老练,但似乎缺少了些啥,感觉不够吸引人。离镜头里的人距离好像远了些。

    郑忠民2009/11/2622:55

    也许是景别缺少变化,给你这种感觉。

访客2009/11/2618:37

我觉得镜头很平和,很符合朴实的乡村朴实的人们,也感觉到作者在拍摄时平和的心态,不侵犯不掠夺不好奇,尊重着该尊重的东西。

陈冰2009/11/2618:49

一组很纪实的片子,非常喜欢!

利文2009/11/2619:20

两组片子看下来,摄影师很注意人与环境的关系,如能继续坚持下去我想将来一定能超越霍夫曼。喜欢第二张。

    郑忠民2009/11/2623:02

    赵兄过奖了!

访客2009/11/2619:34

汗,我以为是在湖南某地,原来在浙江。老萧的眼光不错,不见花卉、风景照,老萧选的照片基本上我都喜欢。

    郑忠民2009/11/2623:09

    我是浙江人。以上照片有六幅摄于江西,三幅摄于浙江其他市、县,其余皆摄于浙江松阳县。我基本立足本地拍摄。偶尔因出差、旅游等外出,一有机会,就扫街拍村,对花卉、风光等不感兴趣。

范方斌2009/11/2620:06

打拼在城镇,托小于父母。老宅已破旧,何日安新居。

姚峰2009/11/2620:35

这一组拍得机敏,独到。

访客2009/11/2621:38

看得出作者拍摄这组片子是用了心的,单从构图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整体上看,这组片子比较平常,缺少点气质。若再加上几分气质可谓好片。

访客2009/11/2622:00

我还是喜欢霍夫曼的气势与思想,拍摄的敏锐与精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张碧茹2009/11/2622:10

一溜扫下来,没看着什么有意思的内容。美女、风景有所谓“糖水片片”,其实纪实也有。

ki-one2009/11/2622:12

这村子真不得了,颇可见其文化深厚之处。我等外人观之,“老宅已破旧,何日安新居”,新居在照片中也是有的,可这种老宅和那种生活味道,和新居两相难存该不是唯一选项(问题可大了)。我看到这里已觉郑先生要紧挨被摄者恐怕是个性上不会如此,那就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好了。另外也很同意楼上看法:气质、味道上可多尝试提练,让总体组照感觉更专注、穿透。为甚么整体感觉不跳脱、起伏韵律感不够呢? 我以为是镜头的运用上吃了亏。

王子怡2009/11/2623:09

薛晓宁的感觉,我也感觉到了。不仅是物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比较远。赵利文说到霍夫曼,我想还是不比为好吧,对他们两人我们都要给予足够的尊重。我的观点是:不喜欢这组照片。理由是:作者的心里是空的,没有什么理念和情感去支撑他拍这组片子。

    郑忠民2009/11/2623:21

    我拍摄时对不少乡村的心理感觉就是这样的——村子里虽有人,但更像是“空村”。也许太刻意表现村子的“空”,太注重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甚至环境喧宾夺主了,以至于让观者产生了心理距离。

    大家的意见对我来说很重要,谢谢诸位博友的直言!

        王子怡2009/11/2712:26

        你可能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我是说,是什么动机让你去拍的?如果说摄影是艺术,那么你应该有“激情”;如果说摄影不是艺术,你应该有“观念”。这种观念,是先于拍摄而不是拍摄中或者拍摄后的。现在有一种现象流行,不管什么先拍下来再说,我把它叫做“摄影失语症”。反正看片的人,越来越宽容了,让看片的人,用自己的语系去解读片子!还有,你的切入点是“空村”,你把摄影当作万能的了。你没有找到你的观念与摄影语言之间的可行的桥梁,你给自己出了个难题。这个难题可能永远解不开——当然,也可能成为你成功的起点。

占有兵2009/11/2623:13

我发现大家还是喜欢找这种老旧的地方来说事。

当然,全是大场景,对细节的捕捉还好,但感觉全是鲍鱼没青菜,吃起来的滋味……

换着我来拍这个地方,长期跟踪两家人或一家人的生活,多个场景就够了。

    郑忠民2009/11/2623:39

    缺少景别的变化,这个问题我也感觉到了,呵呵。

    曾经想选择一个下山脱贫村,追踪拍摄一家或几家人的生活变迁。受客观条件限制,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拍摄计划。

    原来有几幅表现新村建设的片子,感觉与整组照片不协调,没有选进来。

郑忠民2009/11/2623:57

由于“空村”的出现,我感觉乡村里可拍的东西远没有城镇的街上那么丰富。曾有一段时间,我专注于扫街,而忽视了乡村的记录。后来渐渐明白,这是中国农村的现状,也是值得记录的,才开始有意识的拍摄。

萧沉老师在文中说:“郑忠民的这数十张《乡村纪实》,主题当然不是要表现空村,旨在记录当下南方乡村的一些有用消息”。虽然如此,从我的很多照片里还是能够看出“空村”的主题,甚至经过挑选和进一步的拍摄,还能整理出有关“空村”的专题组照来呢。

在乡村拍摄时,我也会和村民聊天,了解村子的变迁、人口的迁移、历史的名人、经济的收入等情况。我会带上纸笔记录,回来后整理一些文字——虽然我不知道这些文字今后有没有用。只是,受时间限制,加之本人不善言辞,不擅交际,了解的信息不全面具体,略显粗糙。

    萧沉2009/11/2700:19

    实际上你这数十张片子基本在表现空村,只可惜你未以此加以明确命题。不过现在也不迟。此文的第一段我讲到我个人对拍摄空村的观点,指的虽不是你的这些片子,但反过来理解,正是对你这些片子在表现“空村”意义上的肯定。此亦正是我所主张的“有人、有生活、有魂魄的空村”。

    当然,有些博友们提到的应再加入一些“中景、中近景、近景”之类,以反映更加具体的生活细节与人物细节等,这在组照的视觉丰富性上也是很有必要的。

        郑忠民2009/11/2709:08

        我在给萧沉老师的邮件中就谈到:拍村的难度较大,但中国农村的“空村”现象还是值得记录的,事实上点明了片子的主题,呵呵。只不过没有围绕“空村”的主题具体整理文字和照片。

        谢谢萧沉老师和各位博友的赐教,我受益匪浅!

        我越来越喜欢萧沉老师的这块学习园地了!

        郑忠民2009/11/3021:03

        近三天参加丽水国际摄影节,看了不少展览,与专家、影友交流,自己也想了很多。

        关于景别的变化问题,我这么看不知道对不对:拍摄时,在保持自我影像特点的前提下,适当丰富画面;展示时,根据影像的类型、传播、用途等,予以选择和编辑。比如,对报道摄影(多在报刊发表)来说,片子的起承转合很重要,否则会有单调乏味之感;但作为人文纪实(多用于展览、出版),还是保持相对统一的视觉效果为好,否则会有杂乱无章之感。

贾峻峰2009/11/2708:07

空村不空,萧沉老师说的没错。影像最重要的是灵魂和精神。这些片子给人的感觉,似曾相识,缺少鲜明的个性和更为独特的视角。

访客2009/11/2708:34

非常喜欢这组片子,构图都很精心,但我觉得如果能用胶片来拍感觉会好很多。这似乎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非常好,但形式上做的不够。摄影作为艺术必定也要讲究形式的,从这些照片看数码相机的效果显得太单薄了,不够看的感觉。

姚峰2009/11/2710:12

其实大家说来说去都是基于自己以往二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对于作者行走于乡间的个人第一手感受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这里有个观念问题,如果你是太想拍成一部什么作品的话,可能已经先入为主了。真正的经验是你在不断拍摄和不断感悟中形成的,可能也是独一无二的,到了那个时候,至于全景、中景、特写都是信手拈来,而非刻意为之。沉下去的结果或许会发现更新、更广的命题,而不仅仅是“空村”这样单一的政治命题。

但这个过程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寻觅,有时你不得不放下相机,读一些社会学、地方志之类的书籍,触类旁通。这也是为何人们不理解吕楠需要八年拍那么样的一个《四季》。

    谢人德2009/11/2711:33

    说的好!此组大不如前组,有曾似相识感觉,上海话叫做炒冷饭。刻意的缺少机趣就缺少了可观性,幽默与诙谐应该是世界性的语言:

    白木木2009/11/2715:31

    顶楼上。所以说这组作品给我感觉还是有点走马观花,不够深入;要是连续长时间地关注,深入,拍多了,自然而然作者想表达的就会出来了。甚至可以挖掘出许多不同题材来,呵呵。

    郑忠民2009/11/2715:43

    说得很好!经验是在不断的拍摄和感悟中形成的,思路是在不断的拍摄和思考中拓展的,素养是在不断的拍摄和学习中提高的。我对乡村有意识的记录时间还不是很长,仍处于初始和摸索阶段。像吕楠那样,沉下去,再拍个八年,或许会有新的面貌出现。搞纪实切忌急于求成!

访客2009/11/2719:43

别的不想说,先去看看吴家林的片子,如果能超越了他,你就“出来”了。

    郑忠民2009/11/3020:27

    我看过许多纪实摄影家的片子,不止是吴家林。

    如果拍片时老是想着要超越别人,那就功利了。

刘爱国2009/11/2722:16

就感到真实。

侍子文2009/11/28, 03:44

218张,很有触动。2:无论经历和景况多么不同,每个人的生活和生命都同样丰富;时代改变,人生之承受、坚强、盼望不变。18:因为劳碌,片刻的歇息才是如此踏实;在梦中,一个男人是否还在回想年少、年轻的那些日子?完全不懂摄影,瞎说:-

胡镇彬2009/12/0410:46

喜欢这种拍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如在每幅图片上标明拍摄时间、地点,那图片的意义将能更进一步彰显,也更利于读者对图片的理解。

    郑忠民2009/12/0415:04

    对!拍摄的时间和地点是纪实图片的基本要素,展示时一般都要标注的。这次仅将图片打包,就发给了萧沉老师,未来得及标上。

 

    以下是萧沉老师从我发给他的58幅《乡村纪实》作品中挑选出来的47幅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