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影苑丛谈>影事随感 有感于评委不大懂照片 郑忠民 |
读某报《有感于编辑不大懂照片》一文,深有感触。其实,现今摄影界该懂而不大懂照片的绝非仅编辑一族,笔者就对不少影赛影展的获奖、参展作品实在不敢恭维。这可是由那些不大懂照片的评委们评选出来的。
这些影赛和影展的作品大致有两大特色:
平淡。没有创意,缺乏个性,更别谈作品的内涵和意蕴,观之味同嚼蜡。似乎不用动脑筋,端起相机,一按快门,就能产生好作品。难怪有人说摄影太容易了,一夜之间就能成“家”。
雷同。这又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同一作者的同一或同类作品屡次获奖,这儿披金那儿挂银,看得人眼睛都长老茧;二是不同作者的雷同作品接连获奖。一人稍有创意的作品获奖发表后,大家一窝蜂都去拍同类作品,竟然也能凑效,常常捧得大奖归。你方拍罢我上场,跟风之作盛行,处处人云亦云,这是当今摄坛之显著特征。在这方面,评委的引导功不可没;三是同一比赛也常有雷同作品出现,不同作者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拍摄的几乎完全一样的画面竟然都可入选。评委对当前摄坛跟风习气的形成是难辞其咎的。
评委的素质不仅仅对作品的评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整个摄影事业的发展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评委的品味和偏爱,会有意无意间引导着摄影人的创作思路和发展方向。中国摄影没有个性、缺乏文化内涵的平庸习气,也是评委们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的映射。一个好评委,应该是个“杂家”,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深厚的艺术修养,高尚的审美品位,能够把握艺术潮流,张扬风格和个性,深具洞察力,慧眼识“英雄”,引导摄影创作,推动艺术发展。 评委必须有权威性。评委应该是在摄影方面有所建树、有所成就的大家或大师级人物,不但要会拍好照片,更重要的是对摄影美学要有一定的研究,具备对摄影作品很强的鉴赏和判断能力,有善于发现“千里马”的锐利眼光。这是对评委素质的基本要求,并不是有个“摄影师”、“摄影家”之类的头衔就能担当评委重任的。
评委结构要合理。现在的影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某地举行的全国性比赛,一定要当地摄影人多获奖、获高奖才能显示出当地的实力。这一做法不但伤了与外地影友的感情,还会使本地的摄影创作走向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境地。应严格控制当地评委人数。因外地评委不熟悉当地的人文自然环境,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全聘请外地评委也不现实。 小型影赛的评委素质尤需加强。有一种观点认为,地方比赛在规模、影响及权威性上都不如大型比赛,用得着那么规范吗?这种观点表现在评委的选任上,就存在极大的随意性,评委素质不高,评选缺乏标准,作品质量低劣,甚至出现徇私情、贿选等严重问题,严重地伤害了基层影友的心。殊不知,整个摄影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各级摄协组织和全体摄影人的共同努力。如地方影赛不能保证评选的规范和公正,又如何引导基层影友的创作活动,如何选送高质量的作品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 评委个人专长对评选存在一定影响。让一个商业摄影师去评选民俗风光作品,实在有些勉为其难,反之亦然。所以,综合性比赛要聘请不同摄影门类的专业人士担任评委。 当地党政领导和赞助企业负责人,虽然也有可能属于“摄影人”之列,但大多不大懂摄影,很难评出好作品,如参与评委还会影响其他评委评选。 建议担任评委的摄影家平时也要多看看摄影报刊杂志,多翻翻获奖作品集,多关注赛事活动,多了解影坛动态,以免心中没底,见到一幅稍有创意、有些闪眼的作品还以为是“惊世大作”(其实广大影友早已看得厌烦了)。遇到雷同作品,评选时要毫不留情地扔进废纸篓,以使新人新作脱颖而出,不断给摄影事业注入新生力量。组织者也要敢于说:本影赛不收已见报、获过奖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