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佳片长廊>图文专题

大、小竹溪村的摆祭习俗

郑忠民

  

    大竹溪是浙江省松阳县城西屏镇西南郊的一个行政村,小竹溪则是离松阳县城10余公里的一个行政村,隶属竹源乡。两村正月的“摆祭”习俗闻名遐迩,且各具特色。

    也许你会纳闷,隶属不同乡镇的两个村怎么都叫竹溪村?只是大小不同?关于两村村名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

    很久很久以前,两村的村民都说自己的村子盛产竹子,应该叫“大竹溪”,引起了纷争,最后闹到了县衙。县官也没办法,只好叫他们回去分别抬一株村里最大的竹子来,哪个村的竹子大,哪个村就叫“大竹溪”。一个村的村民抬了一株大竹子,而另一个村的村民则拿了几张箬叶,说竹子太大了,抬不动——不信?你看“竹叶”都有这么大。县官听信了后者之言,遂作出判决。从此,真正盛产竹子的村叫“小竹溪”,而没有一棵竹子的村倒成了“大竹溪”。

    这是题外话,下面言归正传:

    “摆祭”,也叫“拜祭”、“排祭”。在当地土话,三者的读音相同,解释也各自有理。“摆祭”意为摆上祭品祭祀神灵,因此两村的这一习俗都可以叫做“摆祭”;“拜祭”意为向神灵拜礼祭祀,与其它地方的祭祀活动同意;“排祭”意为全村各户将方桌搬到村中的主要道路上,首尾相接,排成长龙,摆上祭品,进行祭祀,这是小竹溪村特有的祭祀形式。两村还将摆祭习俗称为“灯会”,因其中都有打着各式灯笼,将“神灵”请到村里的环节。

大竹溪村的摆祭

    说起大竹溪村的摆祭,首先要介绍一下村里的社和社坛。

    社,示土也,即祭祀土地之所。大有社稷坛,是官方的;小有社公殿(又称为社坛、社亭),是民间的。社还是古代的基本行政区划,后来它的行政职能被保甲所替代。城乡各地都有社,每个社都有社公殿或社公亭。乡下有的几个村子一个社,有的一个大村子有几个社。而大竹溪村就被划分为八个社,故也有八个社坛(社亭),除了祭祀之用外,还可供人休憩、纳凉、闲谈、避雨等。

    每年,大竹溪村中的八个社轮流定出元宵摆祭负责人,各家各户拿出绝活,在八个社坛里分别摆上十余张方桌,供奉各式荤素祭品,祈望新年人寿年丰。从正月十四下午至十六凌晨,连闹三天,场面壮观。祭桌上缤纷斑斓的祭品令人目不暇接。一迭干紫菜略经捆扎,上覆一块红绸,酷似一只大公鸡,报晓新年伊始;一条黄年糕,稍微揉捏,着上红条纹,两侧各嵌上一颗桂圆核,活脱一只大老虎,意喻虎踞龙盘;一只猪肚,稍加整捏,俨然一头大象,预祝万象更新。社坛内张灯结彩,宫灯、莲花灯、走马灯、八角硫璃灯、福禄寿喜灯,五花八门,各呈风采。除大竹溪外,附近的市口、杨山等村也进行摆祭活动。

    大竹溪村口有一座太尉庙,是供奉太乙真人(俗称太尉老爷)诸神的。正月十四和十六晚八时许,几十名男性村民扛着各式旌旗,提着各种灯笼,捧着香烛,来到太尉庙中分别迎接庙里的“夫人”和“太尉”到村中巡游,给村民送去祝福和神佑。伴随着竹溪锣鼓的铿锵之声,巡游队伍一路而行。村民则在自家门口点上香烛,燃放鞭炮,叩拜迎接。队伍经过各个摆祭的社坛门口时,都要停下来,由抬轿的村民弯腿向祭坛行三次礼。这样,长长的队伍绕竹溪、市口、杨山三个村的主要街道巡游一遍,行程十余公里,历时两个多小时。抬轿是比较累的活,村民抬一阵就要休息一会,半路还要换人来抬。村民分别叫这两次巡游为“出灯”和“收灯”。“收灯”活动结束后,次日凌晨就可以收起祭桌和祭品了。

         

    [图01]  正月十四下午,村民精心布置祭品。

    [图02]  夜晚,摆祭的社坛更显威严庄重。

    [图03]  村民在青瓷盘中用菜籽拼出祝福语,祈望新年万事如意。

    [图04]  用全鸡做成的“姜太公钓鱼”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图05]  每个社坛内都有人专门守护,保持香火延续不断。

    [图06]  村民们可以在社坛内看看电视,或在祭桌旁相互欣赏、点评祭品,倒也惬意。

    [图07]  摆祭和灯会活动都是由村里的老人主持的。

    [图08]  “太尉老爷”在村民的簇拥下到村中巡视,给村民送去祝福和神佑。

    [图09]  孩子们举着火把,欢快地走在巡游队伍的前头。

    [图10]  “太尉老爷”经过村里的小店。

    [图11]  孩子们将把古老的摆祭习俗世代相传下去。

    [图12]  摆祭和灯会期间的太尉庙热闹非凡。

小竹溪村的摆祭

    小竹溪村的“摆祭”,也称为“送灯”,即将“守护神”徐候从村外的五龙山墨口殿里请进村,经过一天的祭祀后,晚上全村人打着灯笼将其送回殿中。

    相传很久以前,徐候五兄弟在当地惩奸除恶,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后人便尊他们为村庄的守护神,称徐候为“大王”,供奉于离村庄2公里远的“五龙聚会”的墨口殿中。每年举行祭祀活动纪念徐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顺意。据专家考证,徐候历史上确有其人,乃龙泉县人,为人仗义,众皆敬之。

    小竹溪摆祭从农历正月十五至正月底间,择一黄道吉日举行。小竹溪分上下两村,摆祭活动也分开进行。祭祀当日,全村以户为单位,搬出八仙桌,一户一桌或两户拼一桌,在村道上排成长队,摆上鸡鸭鱼肉、糕点水果等祭品,点上香烛,供祭徐侯。上村 五六十桌,下村百来桌,前后相连,酷似长龙,很是气派,故又称为“长龙祭”。

    早晨七时许,村民们便开始陆续摆放祭桌和祭品,点上香烛,恭候“大王”的到来。鸡、鱼、粽子、水果是每张桌子上一定要有的,这在农家都是最好的东西。摆祭的第一桌叫头桌。这头桌是最讲究的,其祭品比其他桌子要丰盛得多,有猪头、糕点、干果、蜜饯等。还有一种由米粉做成,摆成塔形,当地人成为“米花”的食品,上立一栩栩如生的“仙鹤”,宛如精致的艺术品。头桌的祭品由各家各户轮流负责。

    八时许,数十名男性村民组成的队伍扛着龙凤大旗,拎着香烛,提着灯笼,敲锣打鼓,鞭炮开道,到墨口殿恭请“大王”。进村时,村民点香燃纸,叩首拜迎。“大王”安坐村口排祭长队之头,接受村民的祭拜。一整天,每家香火、燃烛相继不断。

    排祭之尾,上午有道士做场,吟经诵法,为村民祈福求安。下午,道士为全村人打珓杯(珓杯为一条线串着两个铜板的法器)。由一做头人念村民名字,每念一名字,道士请“徐侯大王”保佑,然后掷珓杯,卜吉凶(一般是一仰一合为吉)。卜得吉者,道士作揖感谢;卜得凶者重掷;再次凶者,重新叫大王保佑,然后再掷,直至得吉为止。由于现在人口多了,时间来不及,于是每户选择一名字打珓杯。

    下午三时许,道士双手各执一条树枝和一碗清水,沿街将清水洒向每桌祭品,意为给祭品洗尘。之后,道士与两名村民沿摆祭长桌跳起名为“三人阵”的舞蹈,在摆祭长桌之尾则与七名村民跳起“八人阵”,口中还念念有词,祈求新年安康吉祥。

    四时许“剪粽收香”,由做头人从头至尾在每户祭品中剪一只粽子,收取香烛、草纸,在尾后集中燃烧。在燃烧的同时,每户准备鞭炮。燃烧结束,从村尾摆祭的最后一桌开始燃放鞭炮,一桌接一桌,同时撤离自家的祭品和祭桌。此时,鞭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整个村庄。当鞭炮燃放到村头时,祭祀队伍就仅剩下头桌了。村民便将“大王”和头桌祭品抬至村尾并掉头,等候晚上的“送灯”活动。

    夜幕降临,绚丽的烟花爆竹响彻夜空。全村男女老少,陆续提着灯笼来到村道上等候。时辰一到,全村室内外的灯光全都关掉。村民提着各式灯笼,自觉形成一条长长的“火龙”,随着鞭炮、锣鼓、旌旗缓缓而行,将“大王”送至庙殿。然后,村民熄灭灯笼烛光,各自返回。道士和部分村民则将“大王”抬进庙殿中,并进行拜祭。

    小竹溪摆祭到底始于何时,现已无人知晓了。村里的老人都说,他们很小的时候村里就有这样的摆祭了。只记得解放后曾停过较长一段时间,1992年又重新恢复。村里一面古老的凤旗上清晰地标注着“同治七年正月”(公元1868年)的字样,见证着小竹溪摆祭的百年历史。

    对于小竹溪人来说,摆祭当天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村里的老人说,以前生活条件差的时候,唯一的一只鸡也要留到这一天来杀。小竹溪村现有三分之二的人常年在外读书、工作、经商,但过年前都会回来与亲人团聚。正月摆祭活动结束后,他们才依依不舍地走出家门,开始新的征程,开拓新的事业,创造新的辉煌。

              

         

    [图01]  一大早,村民就开始摆放祭桌和祭品。

    [图02]  迎接“大王”进村的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墨口殿。

    [图03]  在墨口殿,人们争先恐后地烧香燃烛祈愿。

    [图04]  每户都有人守在祭桌旁边,随时更换燃尽的香烛,并做好防风工作,保持香火延续。

    [图05]  祭品精致典雅,俨然一件件艺术品。

    [图06]  在琳琅满目的祭品中,还能见到火箭模型,表达了村民对祖国昌盛、繁荣、富强的美好祝愿。

    [图07]  从祭桌下古老的铜锣来看,这个习俗的“年龄”不小。

    [图08]  道士与村民跳起“三人阵”,口中念念有词,为每位村民祈福求安。

    [图09]  每家每户都要燃放鞭炮,从村尾一直放到村头。

    [图10]  夜幕降临,烟花爆竹响彻夜空,平日宁静的山村格外热闹。

    [图11]  护送“大王”回墨口殿的灯笼队伍,排成了蔚为壮观的“火龙”。

    [图12]  “大王”在鞭炮、锣鼓、旗、灯笼的簇拥下,被送回了墨口殿中。

(作于2007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