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佳片长廊>图文专题

老街生活

郑忠民

  

    《老街生活》专题拍摄于中国浙江省松阳县城西屏镇的老城区。

童年记忆

    松阳是一个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县。县城的老城区约建于清代,鼎盛于清晚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一直是县城的中心地带,商铺林立,门庭若市。街道两侧多为两层的老式木板房,密集分布着杂货、小吃、弹棉、蓑衣、杆秤、裁缝、五金、缸钵、画像、刻章等店铺。每逢集日,三四米宽的街道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叫卖声、还价声、吆喝声此起彼伏。老街的巷弄则从两侧延伸出去,纵横交错,恍若迷宫。

    1984年,我念小学四年级时,从家乡玉岩区转学到县城,对一切都感到新奇。第二天,父母就带我到老街理发,说到新学校读书,要先把自己整理得清清爽爽的。我们去的姐妹理发店位于老街的繁闹地带,顾客络绎不绝。店主是两位好姐妹,相互认识后很合得来,就于1981年合作开了这家理发店。看着姐妹俩忙碌的身影,幼小的我绝对没有想到,我会在这个理发店理发近三十年,直到现在。

    父母上老街买东西,我时常跟着。这样热闹的街市在我的家乡是难得一见的,我很喜欢逛商店。看到不认识的新奇玩意,就问父母。当时的人们逢年过节送礼,都要购买白糖、桔饼各一包,这在当时是最高档的礼品了。店员先用薄纸包装,再用粗厚的草纸包出梯形状,裁一条红纸放在上面,用蒲草捆扎,手法麻利。

    当我经过那几家显得有些阴森恐怖的寿材店门口时,就会联想到家乡祠堂、灰寮里堆放的寿材,那是小孩子最不愿意去玩的地方。我总是远远地躲避,胆怯地迅速走开。

    父母时常带我到老电影院看电影。每逢进场和散场,观众挤在狭窄的街道上,寸步难行。我们手拉着手,生怕走丢了。有时,爸爸干脆背着我奋力挤出拥挤的人群。我靠在他那宽阔的肩膀上,往往会甜甜地睡着了。

    当时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我们经常外出吃饭。嘴馋了,想吃老街饮食店烧的肉丝面,我就会缠着妈妈要。妈妈往往会满足我的要求,给我拿来一个大瓷杯,并塞给我几毛钱。我飞奔到饮食店里,烧一大碗肉丝面,盛在杯子里带回来,全家人分着吃。那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城区巨变

    九十年代后,县城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多条街道先后拆迁新建或扩建,原来的几条老街一下子变了样,不再狭窄而局促,变得平直而宽阔。两旁竖立起高大的砖混建筑,底层是临街的商铺,开出时尚的服装店、美发店、糕点店、电器店等,店门口的音箱大声地播放着动感的流行音乐和吸引人的商品广告词,后面则是排列整齐的住宅小区。老城区渐渐被高大的城市建筑所蚕食、分割、包围,形成一个个“城中村”。闹市区逐渐转向通街大道上来,狭街小巷日渐冷清,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景象。

    如今,那家姐妹理发店还在,但姐姐已经“退休”,妹妹独自撑起店面。副食品商店的店员再也不用包装白糖、桔饼那样的礼品,取而代之的是品种繁多、包装精美的保健品和营养品。2003年实行殡葬改革后,令孩子们害怕的寿材店一夜之间消失得干干净净。随着电视和网络的迅猛发展,新老电影院早就不放电影了。至于老街的饮食店,不知道什么原因,再也烧不出当年令人垂涎欲滴的肉丝面。很多老街人搬进城市新居,现居住在老街的多为老年人、乡下人和打工者。

    在城市文明的冲击下,老街的一些传统行业已经或者正在走向消亡,新的行业不断涌现、消逝、更替。靠近闹市的老街店铺比较多,而远离闹市的店面则很难租出去。不少店铺和民宅年久失修,倾斜残破,已成危房。有的居民擅自维修和改建,破坏了建筑原有的风貌。商铺嫌传统的木排门开合不便,纷纷装上卷帘门,并进行装修和粉刷,搞得面目全非。老街早已不是我童年记忆中的那副模样,显得清冷、凌乱、破败、衰朽。

摄影理念

    参加工作以后,我还是喜欢到老街走走。可惜的是,由于记录意识的缺乏,喜欢摄影的我一直未对身边的老街予以重点专注。直到2007年,才开始有意识的拍摄。随着图片的逐步积累,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拍摄思路和方向,即采访和拍摄结合、人物和环境结合。目前已采访拍摄了200余名工作、生活在老街上的人们,并积累了五万余字的文字资料。

    老街的人们是老街的主人,是老街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老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人的变化上,也是人所引起的,并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关注和记录老街人及其发展变化,才能真正表现老街的发展变迁。同时,人是环境中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将老街人物放在典型的环境中,让人物和环境融为一体,互相映衬,通过细节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

    如果说新街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衣着新潮,朝气蓬勃,体内涌动着新鲜的时代血液,那么老街就是迟暮的老人,穿着斜襟长衫,脸上布满沟壑状的斑纹。古风犹存,繁华不再。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老街要么被城市淹没、吞噬,要么沦为城市的附庸和人为改造的旅游景观。老街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总有一天,老街会消失,就像人的生命终结那么自然。我所能做的只能是:用手中的相机,为老街留下更多的影像;用手中的笔,为老街记下更多的故事。

    将来,老街会成为人们脑海中淡淡的回忆,后人只能从图文中感受到老街昔日的神韵和风采。

(2011/11/14整理)     

说明文字

    图片22幅,以拍摄时间为序。

    012007912日,南直街49号。69岁的杨继连、63岁的陈香珺夫妇正在做当地的风味小吃油烙饼。这种饼以油和面,饼皮层多酥松,形状、质地和口味类似苏式月饼。一般从七月十五中元节前做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后。油烙饼店目前县城仅存 两家。

 

    022008915日,人民大街172号。张知源师傅于20084月完成木刻“福娃”,后托朋友联系北京奥组委,想赠送其作为纪念,得到的答复是奥组委已停止接收奥运纪念品。张知源师傅1955年出生,其刻章手艺是从父亲张师超那里学来的。从1952年其父与数名刻章手艺人合作开办刻章店算起,该店已有50多年历史。

 

    0320091212日,人民大街144号。算命先生黄金富的店面摆设最为简单,一牌一桌几张凳子就足够了。黄金富先生1952年出生,1986年跟随师傅学习算命,后从事过多种行业,业余帮熟人算命、看风水。2007年和2009年先后在丽水和松阳开测字算命店,直至2010年停业。

 

    04201012日,上墙弄7号。吴林法师傅在家中给熟人理发。吴师傅现年80岁,从事理发行业70年,可以说是松阳县城年纪最大、从事理发行业时间最长的理发师了。

 

    052010130日,南直街。73岁的游飞云老人在买菜。流动的蔬菜小贩方便老街居民随时购买蔬菜。

 

    062010130日,人民大街145号。做起棕板床,黄维炳、吴金美夫妇配合默契。1962年出生的黄维炳师傅13岁学习棕板技术,16岁开始以此谋生,一干就是35年。黄师傅感叹棕板行业后继无人,现在县城老街只剩他这一家了。

 

    072010130日,桥亭街7号。楼有家师傅打铁时,老伴胡春翠也能帮上一把。1931年出生的楼师傅15岁学习打铁,从事打铁行业60余年,算得上是老街众多打铁师傅中的老前辈了。

 

    082010314日,自立会弄2号。64岁的哑人俞载刚在家里制作花圈架,一条牧羊犬忠实地陪伴着他。这条牧羊犬是其孙子买来,给俞载刚夫妇作伴的。

 

    092010425日,人民大街107号。55岁的蔡晓华师傅在修理手表。蔡氏家族祖传从事钟表和牙科行业,蔡晓华师傅的外祖父、二舅父、三舅父、兄长都曾专营或兼营钟表、牙科。蔡晓华的钟表技术是从三舅父那里学来的。

 

    102010516日,人民大街100号。喜好拉二胡的草药铺老板王显运。装草药的纸箱外写着药名,墙上贴的草药目录则是为了方便查找塑料袋里的草药。与共和国同龄、15岁开始学医、年轻时当过赤脚医生的王显运师傅,于九十年代初开起草药铺。

 

    112010530日,横街11号。65岁的王根水师傅在缝制老年人穿的传统横襟衣服。左脚残疾的王师傅一生坎坷,小学毕业后先后干过卖邮票、做衣服、理发、卖布等行业。八十年代开布店,直到现在。

 

    122010615日,人民大街99号。阙万伟师傅在给旧热水壶换底。他和兄长阙万新的白铁手艺都是跟随父亲阙维文学的,后分别开店单干。

 

    13201074日,南直街97号。早晨,丁长寿、丁盛父子在自家的店门口炸油条。他们的饮食店是1987年开的,主要供应早餐,兼营香烟零售。

 

    142010731日,烟行弄3号。83岁的陈金菊正在喝其小儿子刚送来的开胃羹。中堂上摆着其夫叶有信(1921-1983)的画像。陈金菊的三个儿子都很孝顺,想让她搬去跟他们一起住,但她还是习惯住在老街的老宅里。

 

    15201088日,人民大街102号。91岁的陈品林时常坐在中堂,望着挂满老照片的墙壁沉思,电视机屏幕上映出他的身影。陈品林无子女,侄女过继当女儿。其老伴于三年前去世。目前独居,雇保姆照顾。

 

    1620101031日,塔头街弄3号。77岁的潘梨香老人在家里修理、清洗带鱼。其夫叶世昌于七年前去世,潘梨香目前独居。

 

    1720101114日,北直街62号。72岁的应发亮老人在准备午餐。应发亮是原松阳县农具厂职工,有一子三女,目前与老伴徐珺球生活在一起。

 

    182011122日,潘后街头弄10号。将制作棉被的台板作为餐桌,张松、周土香夫妇与女儿、女婿一起吃中饭。张松师傅1960年出生,1975年跟随师傅学习弹棉,1978年开始走村串户串蓑衣、弹棉花,1990年开店,从事弹棉业35年。

 

    19201135日,横街。天下起小雨,叶土富师傅赶忙从家里背来雨棚,给自己摆在老街边的杂货摊遮雨。1930年出生的叶土富师傅患关节炎、骨刺六年,腿脚不便。

 

    20201135日,人民大街158号。打铁师傅阙先明在吃中饭。中饭是其妻在家里做好送来的。阙师傅自196714岁学习打铁,从事打铁行业已有40余年。

 

    21201135日,南直街40号。小女孩在等待面馆老板娘尹爱和烧面条。这家面馆先后由尹爱和的祖父外祖父、父亲母亲、尹爱和夫妇经营,已有近百年历史。相比八九十年代,老街现在的集日都不如以往的平日繁闹。那时面馆顾客盈门,买签排队,忙得不可开交。而今平日几乎没有生意,面馆只能在集日开张。

 

    222011813日,人民大街172号。两位高中生在徐秀和的画像店里学习绘画。该画像店1991年开业,已有20余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