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佳片长廊>图文专题

老  街

郑忠民

  

    位于浙江西南的松阳建县于东汉建安四年(199),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县治原在古市,因屡遭水患,唐贞元年间(785-805)迁至西屏。1200年间,县城西屏不断地发展变迁,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成就了这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现存的西屏老城区约建于明清,鼎盛于清晚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一直是县城的中心地带,商铺林立,门庭若市。九十年代后,县城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多条街道先后拆迁新建或扩建,老城区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分割、包围,形成一个个“城中村”。闹市区转向通街大道上来,狭街小巷日渐冷清,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景象。老街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一些传统行业已经或者正在走向消亡,新的行业不断涌现、更替。

    从童年开始,我亲眼见证了老街近30年来的发展变迁。可惜的是,由于记录意识的缺乏,喜欢摄影的我一直未对身边的老街予以重点关注。直到2007年初,才开始有意识的拍摄,并慢慢找到了思路和方向,即拍摄和调研、采访同步进行,图文结合,深入表现老街的发展变迁。目前已积累了五万余字的文字资料。

    我对老街怀有深情厚谊,希望借自己的一技之长为老街的保护尽绵薄之力,并希望老城区能够焕发生机,重现繁华景象。在多年采访、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今年我撰写了《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加大对松阳县城老城区的保护力度》一文,在《新松阳》报上发表后,引起县里的关注,邀请我参加“田园松阳”论坛交流。

    除了县城西屏的老街外,我还拍摄旧县城古市的老街。从2011年开始,将拍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丽水全境。希望经过数年的努力,对全市主要镇的老街作一个较为完整的影像记录。

(2012年7月7日写)       

 

    组照《老街》20幅于2007-2011年摄于松阳县城西屏镇的老城区,按拍摄时间顺序排列。

    012007114日,人民大街136号。集日,老乡在杨春法、王淑玲夫妇的日用杂品、农机具商店里挑选各自所需,老板娘忙于应付。店里挂满的圆形管带叫“热水带”,是安装在灶台上,利用烧饭柴火的余热烧开水的,在农村和老街的厨房里常能看到。

   

    022007912日,南直街49号。杨继连、陈香珺夫妇正在做当地的风味小吃油烙饼。这种饼以油和面,饼皮层多酥松。多以豆沙、芝麻作馅,形状、质地和口味类似苏式月饼,外脆内酥,甜咸皆宜。传统小吃日渐式微,县城老街仅有两家店在经营油烙饼。

   

    03200838日,人民大街南段老城区入口。卖箬帽、菜苗的两位小贩趁等生意的间隙聊天,背后的服装店广告很是抢眼。该地段地处闹市与老街之间,现代与传统碰撞、交融。

   

    042009725日,人民大街84号。时尚理发店中,空闲的理发师在看电视,老板楼洪军独自清理账目。该店的员工都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老街最多的商铺是理发店,传统与时尚共存,各有自己的顾客群。

   

    052010130日,南直街。游飞云老人在买菜。流动的蔬菜小贩方便老街居民随时购买蔬菜。南直街的商铺比较少,木排门被较多地保存了下来。

   

    062010130日,人民大街145号。做起棕板床,黄维炳、吴金美夫妇配合默契。48岁的黄师傅13岁学习棕板技术,16岁开始以此谋生,一干就是35年。黄师傅感叹棕板行业后继无人,现在县城老街只剩他这一家了。

   

     072010530日,塔头街弄4号。租住在老街的刘李旺、周翠连夫妇正在收晒干的萝卜片,当地人俗称“白片儿”。他们来自三都乡的山村。很多老街人搬进城市新居,现居住在老街的多为老年人、乡下人和打工者。

   

    08201065日,横街49号。55岁的叶有金师傅在给人算命。叶师傅主营中医、算命、点痣,都是跟随祖父学的。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老街的测字算命店仍有不少。

   

    0920101016日,人民大街102号。91岁的陈品林静静地坐着,厨房里71岁的保姆蔡周英在忙着做中饭。陈品林的老伴已于三年前去世,他目前独居,雇保姆照顾。很多老年人不愿离开老街,用他们的话说:“住在子女的新房子里,不习惯啊。”

   

    1020101031日,北直街。电力线路改造的队伍来到老街。老街的电力线路老化严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供电部门斥资进行改造。

   

    1120101114日,北直街63号。叶金寿老人看着次子叶建礼烧开水。这种开水壶用白铁制成,用木块烧开水,一壶开水可灌三个热水瓶。老街的白铁店里有售。

   

    122010124日,上墙弄7号。吴林法师傅在家中给老顾客理发。吴师傅现年80岁,从事理发行业70年,可以说是松阳县城年纪最大、从事理发行业时间最长的理发师了。

   

    132011122日,潘后街头弄10号。将制作棉被的台板作为餐桌,张松、周土香夫妇与女儿、女婿一起吃中饭。“春夏串蓑衣,秋冬弹棉被。”和其他弹棉师傅一样,张师傅也会做蓑衣,但因没人买,已有多年没有经营蓑衣。令张师傅欣慰的是,女婿已经掌握弹棉技术,后继有人了。

   

    142011122日,桥亭街7号。楼有家师傅在给自家窗户的铁条刷漆,防止生锈。街边停着不少电动车和摩托车。自行车早已不是老街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15201135日,南直街40号。赶集的老乡在老街的老面馆里吃一碗土面,就算是中餐了。

   

    162011417日,自立会弄2号。俞载刚、叶岳英夫妇在家里吃中饭,一条牧羊犬在桌子下休息。这条牧羊犬是其孙子买来,给俞载刚夫妇作伴的。

   

    17201166日,南直街97号。端午节,丁长寿、王关弟夫妇及其子丁盛在自家的店里烙博饼皮,两位顾客在等待购买。博饼是当地端午节的特色食品,用烙制的面皮包着各色菜肴吃。往年大多自己烙皮,而今多数居民都上街购买。

   

    182011813日,桥亭街2号。徐叶土(左二)的小店位于十字路、桥亭街拐角,成为人们闲时聊天的场所。相比城里人的网络群聊,街坊邻居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更具亲和力。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徐叶土的祖母在家里摆杂货摊算起,这个小店已有六七十年历史。

   

    192011813日,人民大街172号。两位高中生在画像店里学习绘画。该画像店已有20年历史。画像市场萎缩,目前老街的画像店仅剩两家。

   

    2020111224日,耶稣堂弄16号。圣诞夜的基督教堂里,小女孩用数码相机拍下台上的精彩表演。现代文明之风已然吹进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