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影苑丛谈>摄影杂谈

当摄影遇到瓶颈,该如何应对?

郑忠民

    

    初学摄影,几乎人人都要经历迷恋器材、技术、题材的阶段。器材、技术和题材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艺术修养上的不断学习和更新。在摄影道路上前行的过程中,各种纠结、困惑、迷茫、瓶颈会接踵而来,如何将它们各个击破,到达成功的彼岸?或许以下几点会给你以启发和借鉴。

一、学史

    学习艺术史、摄影史,有利于开阔眼界。

    眼界的高低决定作品的水准。提高眼界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努力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如果学习浅尝辄止,不做细心深入的研究,对艺术、摄影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一知半解,视觉素养和表达能力会很欠缺,体现在创作上就是思路不明晰、定位不准确、语言不成熟、个性不明显,沾沾自喜,停滞不前。而深入了解艺术的发展脉络,并关注当下的艺术形态,就能知晓自己的创作在纵向历史坐标和横向国际视野中的位置,明确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那怎么学史呢?多读、多看,读好文好书、看好图好展。读摄影史及摄影理论、评论方面的图书时要注意,书上的插图数量有限,对你深入了解那些摄影名家名作的传承、样式、风格、流派等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要把一本“摄影史”扩展成几本甚至几十本书来看,广泛收集相关的图文和书籍。我称其为“扩展性阅读”。网络是可供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关于摄影史的系列视频和文章不少,如BBC《摄影演义》系列视频6集,美国乔治·伊士曼博物馆《摄影术的起源》系列视频12集,赵刚《世界主要摄影美学发展脉络》系列文章,色影无忌《回看经典》系列文章等。

    摄影很大,有无限的可能性;摄影也很小,它只是社会文化发展在视觉领域的一个局部投射而已。摄影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更新。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和艺术史都是相通的,彼此折射。不了解艺术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就不能真正理解艺术及艺术作品。

二、多看

    多看好照片,让好照片塞满脑袋,把不好的照片赶出去。

    这还是提高眼界的问题。那怎么看呢?还是读好文好书、看好图好展!

    书,有报刊、杂志、图书、画册、摄影书等。报刊的图片质量差了点,读报主要是为了解资讯,而不是为了看图。杂志的图片质量较好。不同杂志的定位、主题、内容、结构有所不同。比如同属中国摄协旗下刊物,《大众摄影》面向广大影友,关于器材和技术的内容会多一些,图文浅显易懂;《中国摄影》则更讲究学术性和专业性,每期有学术专题、名家访谈、组图选刊等。摄影类图书有摄影史、理论、评论、访谈、个人画册、独立出版的摄影书、作者亲手制作的手工书等。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摄影门类来选择图书,并可适当扩展阅读范围。国外原版画册质高价也高,如经济条件允许,可多收藏。

    展览种类繁多,有摄影节、博览会、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中心、画廊的展览,有个展、联展,有宣传展、主题展、收藏展、展销展,有官方展、民间展,等等。内容、品质各异,要注意选择观看。关于如何看展,将专文阐述。

    网络资源要好好利用。如今网上什么东西都能轻松搜索到,平时在学习中需要了解某位摄影家的更多作品,可以随时搜索。但网络图片大多像素不高,像质不佳,细节丢失,不能代替图书,特别是高质量画册的阅读,以及展览的观看。可以选择国内外的美术馆、博物馆、图片社、画廊、艺术中心等机构的官网浏览名家作品,图片质量更有保证。

    可看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需要有所选择,主要选自己喜欢的、需要的,当然也不能太狭窄。

三、培训

    韩愈《师说》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欲解惑、精业、悟道,非接受培训不可。

    自1994年念大学时选修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摄影课后,我还参加过三个比较大的培训班:1999年在沈阳为期5周的视听技术(其实就是摄影摄像)培训班、2006年在北京为期1周的高级摄影技师培训班、2010-2011年为期1年的丽水摄影研修班。三个培训班的性质分别是基础班、提高班和研修班,循序渐进,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很早就萌生过脱产到高校系统学习摄影的想法,但对上班族来说,只能是梦想而已。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正当我遇到瓶颈、感到困惑之时,有幸参加了丽水市委宣传部举办的摄影研修班。授课教师是国内22位摄影界专家,他们中有摄影家、理论家、评论家、策展人、报刊总编、图片总监、图片编辑、摄影记者、大学教授等,几乎涵盖了摄影界各个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机会难得,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课前,查找老师所讲课题的相关文章、书籍进行预习;课时,认真听讲,细心记笔记;课余,虚心向老师求教,指导自己的专题拍摄;课后,及时复习,查阅相关图文资料、书籍等,并整理学习笔记(近18万字)。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我在学习总结上曾写道:“摄影研修班对我今后摄影之路的影响,将是长期的、深远的、全方位的。”现在看来,确实如此。那是我摄影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2011年下半年开始,我的创作走上了新的征途!

    工作坊是集中较短的时间(一般一周以内),精选优秀学员(一般为十几名),通过导师与学员之间的观点碰撞、互动交流以及一对一的辅导,解决学员思维理念上的困惑和迷茫,寻求创作突破口的教学方式。由于其高强度的理论辅导和实战训练,被称为“头脑风暴”、“魔鬼训练营”。作为艺术教育形式的工作坊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建筑与设计学校,其“Learing by Doing(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与摄影的实践性特点一拍即合,后被广泛运用于摄影教育。国内的工作坊则出现得较晚,2011年以后才成规模地运用于摄影教育。

    自2012年以来,浙江摄协已举办了十几期摄影工作坊。近几年省内各市、县也行动起来,纷纷邀请专家开设工作坊。工作坊大多是可以旁听的。除了正式参加的“2012锐意先锋杭州摄影工作坊”、“2016浙江摄影工作坊”外,我还旁听了浙江摄协举办的多数工作坊。工作坊可以说是摄影培训中的“专业班”,其对摄影师个人的思维突破、理念更新、个性弘扬、风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旁听者也能从他人作品的创作和点评中收获不少。我近几年的创作转变与工作坊的教学不无关系。当然,工作坊不能在短期内解决学员所有的问题,也无法代替日常的系统学习。我每年还会参加浙江摄协举办的中青年摄影人才研修班。作为浙江摄影人中的一员,我真是幸运啊!

四、博采

    从书法、美术、文学、影视以及当代艺术中吸收营养。

    我工作、生活于浙西南小镇,难得去城市。有机会进城,都要预先搜索哪里有好展览,抽空去看看。看的展览比较杂,书法、篆刻、绘画、雕塑、工艺、设计、新媒体等,只要觉得有意思,都会去看。我曾学过书法和绘画,美术的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和动向能给我们以启示和灵感。很多人都喜欢看影视,往往仅注意故事情节和视听效果,而很少去关注影视的主题表现、拍摄手法、风格创新之类的东西。

    在了解、学习其他艺术门类的时候,可以接触得广一些。比如拍纪实的,除了看纪录片外,还可以看一些剧情片。而拍风光的,不一定就要看风景画,也可以看一些其他领域的东西。不要寄希望于马上产生效果,多看些东西总是没有坏处的。综合素养提高了,水到渠成,对摄影创作大有好处。搞美术、设计的人转行搞摄影,往往上手很快,在短期内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就是这个道理。

    当代艺术是跟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的,艺术家要表现他们对这些变化的感知、思考、怀疑、批判。至于用什么方式,是用美术还是用摄影,是用装置还是用行为,都可以。如此说来,摄影或者说影像,仅仅是艺术家表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和手段。从当代艺术或者从社会文化的高度来认识摄影,会给你不一样的视野。

(2016/05/31写,发表于2018/03/30《中国摄影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