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影苑丛谈>摄影杂谈

2016浙江摄影工作坊学习体会

郑忠民

    

    2016年3月底,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举办的“浙江摄影工作坊”完成了为期4天的第一阶段集中培训。本期工作坊与以往工作坊的最大区别是,卢广、傅拥军、邵文欢、沈珂4位导师各带5名学员,在集中培训后还要对其创作进行持续跟踪和悉心指导,历时半年,最终推出20组具有浙江本土特色的摄影专题。浙江摄协经过5年的坚持和努力,基本完成了对浙江摄影的转型引导工作,浙江多元的摄影生态业已形成。在此基础上举办这种长期辅导的工作坊,就是为了进一步寻求浙江摄影的创作潜力,挖掘浙江摄影的本土特色,促进浙江摄影从转型向发展迈进,可谓用心良苦,成效值得期待。
    我有幸成为本期工作坊的学员,也是沈珂老师组的学员之一。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我明确了下一步创作的思路和方向,并对摄影的相关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一、眼界。眼界的高低决定作品的水准。提高眼界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努力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导师博览群书,通今博古,国内外案例信手拈来,授业解惑得心应手,实非一日之功。如果学习浅尝则止,不做细心深入的研究,对艺术、摄影的发展历程和当代艺术、当代摄影的发展趋势一知半解,视觉素养和表达能力会很欠缺,体现在创作上就是思路不明晰、定位不准确、语言不成熟、个性不明显,沾沾自喜,停滞不前。
    二、编辑。不少学员不会整理、编辑自己的照片,拿出来的片子往往很普通,雪藏的自认为不好的片子却能得到导师们的赞赏。编辑能力的欠缺与眼界有关,也与未进行过系统的艺术欣赏教育和视觉表达训练有关,解决的办法还是在学习和练习。光拍不学不行,光学不练也不行。
    三、选题。谨慎选择庞大题材、长期题材的拍摄。摄影还是要靠图像本身说话,而不是靠单纯添加“数量积累”、“时间跨度”的标签就能取得成功的。长年拍摄的大题材不一定要等专题全面完成后再推出,可以把大题材分解为几个小题材来拍摄,随时整理,及时编辑,适时传播。否则拍了十年二十年,回头看是一堆废片,再想重拍就为时晚矣。
    四、品质。记录是摄影的重要功能,但记录不等于随拍,照片不一定是作品。新闻、纪实乃至类型、文献、档案摄影并不是随意的再现、简单的堆积。影像的“品质”关系到作品的“生”(鲜活而人见人爱)与“死”(僵化而无人问津),“品质”达不到,一切都是空谈。摄影师要从前期准备、中期拍摄、后期处理、最终呈现上全程精密控制影像的“品质”。
    五、气质。影像的“气质”往往是和作者的“气质”相符的。同一摄影师的多个专题虽主题内容不同、表现方式各异,观众还是能够感受到其间隐藏的脉络线索和蕴含的气息品性。提倡浙江摄影的本土特色并非要泯灭个人气质,张扬个性就是弘扬文化。“气质”不是刻意营造出来的,那些跟风雷同、毫无个性的作品往往是因为在拍摄前没有多想这些问题:我为什么要拍这个题材?这个题材跟我有关系吗?我对此有切身感受吗?我非拍不可吗?我该如何用我的方式告知观众我的想法?……

(2016/04/07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