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影苑丛谈>摄影杂谈

谈摄影,谈什么

郑忠民

    

    谈起摄影,我们该谈些什么?

    摄影是艺术吗?这个问题似乎不必再去讨论了。既然摄影是艺术,我们在谈摄影的时候,是不是要将摄影纳入艺术的范畴里面来讨论,或者干脆就叫摄影艺术?

    那么,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又是什么呢?艺术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关于艺术,没有明确的标准答案,以至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艺术或许就是漂亮的东西,能给人以愉悦和熏陶,带来美的享受。从这个角度来说,摄影艺术就是一切关于美好的现实世界的反映。反之,平淡无奇甚至有些丑陋的作品是被排除在摄影艺术的范畴之外的。

    果真如此吗?现实并不总是美好的。作为现实的反映,摄影当然不可能都是美的。实际上,还存在更多的摄影,表面上看起来是平淡无味的,甚至有点粗陋,但细细品味,其背后的故事以及蕴含的情感又是十分真挚感人的。它们不能带给观众感官上美的享受,却传达了世间的真善美,是一种深层次的美。就像喜剧和悲剧都可以是好剧,难道它们不属于艺术吗?

    传统艺术的功能不外乎这四种:审美、认识、教育和娱乐。从艺术发展史来看,从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艺术的内涵、外延和功用不断流变、拓展。摄影诞生于古典主义后期,历经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探索,一路发展至今,与当代艺术融合,并不是自我封闭的,而是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当代艺术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紧密联系,成为反映社会现实,反思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摄影天生具有广阔的开放性,以及与其他媒介高度的融合性,成为艺术家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性甚至艺术本身的看法的常用工具、媒介和材质。这是真正的“大艺术”。

    把摄影作为创作工具、媒介和材质的“艺术家的摄影”跟注重摄影本体属性的“摄影家的艺术”有所不同。前者指的是艺术家在艺术领域内,为了艺术的需要,运用照片进行艺术创作,有的作品看起来往往不那么“摄影”,更不那么“艺术”,不像是懂摄影的人拍的;后者指的是摄影范畴内的艺术实践,摄影家直接创作艺术照片,作品符合观众对一幅好照片的期待,更容易被接受和欣赏。它们之间界别分明,相互独立,互不渗透,但同属于“艺术摄影”,有功用呈现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

    普罗大众可明白不了那么多,他们只知道漂亮的、好看的就是好片。摄影有一部分是雅俗共赏的,但绝对不会是全部。在这样的背景下,摄影被称为“艺术”,更多的是强调了它在艺术方面的基本属性和功能,却会消解、模糊摄影更为广阔深厚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斩断、阻隔摄影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紧密联系和双向互动,禁锢对摄影的认知、研究和拓展。

    把摄影称为摄影艺术,把摄影展称为摄影艺术展,把摄影家称为摄影艺术家,把摄影史称为摄影艺术史,把摄影课称为摄影艺术课等,不但没有扩展摄影的内涵和外延,使其更加丰富和深厚,还会产生诸多不必要的纷争,比如摄影与摄影艺术的界定,摄影艺术与艺术摄影的分野,实用摄影(如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影像调查等)与艺术摄影的关系,实用摄影的艺术性分析,全民拍照时代摄影与艺术的关系等等。

    国内关于摄影的各种讲座、培训很多,不外乎以下几类:一是器材技术型。讲解使用什么样的器材、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拍出好片,适合初学者,否则会入坑。二是图片故事型。讲述照片背后或艰辛、或有趣、或感人的故事,听的时候津津有味,却很难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三是美图秀秀型。播放大量的美图,展示和推介各地的秀丽风光、特色民俗等,对推动旅游有利,对促进摄影无益。四是社会文化型。将摄影放在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下,从当代艺术的视角来考察和研究摄影有何潜力,还能做什么。这才是真正能够给人以心智的启迪的好课。学习摄影,选对老师,选对课程至关重要。

    瓦尔特·本雅明曾说:

    “早先,许多无用的思考被贡献给一个问题:摄影是不是艺术。而更主要的问题——摄影的发明是否改变了整个艺术的性质——却无人提及。”

    如今,许多无谓的争论仍被贡献给一个问题:摄影是不是艺术。而更主要的问题——摄影的发展是否改变了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却很少有人提及。

    摄影是现实的反映和思想的载体,它更多的是一种媒介,一种文化。摄影就是摄影,没必要言必称艺术。

(2020/1/31写,2020/3/22、2020/4/9、2020/5/26改,发表于2020/3/25《人民摄影》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