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影苑丛谈>摄影杂谈

松阳本土影像调查的探索和实践

郑忠民

    

    摄影的本质属性和首要功能,就是其记录性。相机运用光学成像原理,对现实中的景物进行复制,以胶片或者数码照片的形式凝固下来,成为时间的切片和历史的瞬间。记录类摄影(包括新闻摄影、纪实摄影、文献摄影等)以记录和反映社会、承载和传播信息为己任,正是摄影强大的现实复制和直接呈现功能的重要体现和充分运用。文献摄影、影像调查和影像方志的主要功用则是记录自然生态、历史遗存、生产生活、社会变革等,起到影像资料和文献档案的作用。

    松阳地处浙西南山区,有1800余年的建县历史,田园风光秀美,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深厚,摄影资源丰富多样。松阳摄影群体在充分发挥摄影功用、积极开展本土影像调查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对松阳本土影像调查的主要做法、经验、成效、问题、困难、计划、建议等予以整理介绍,以期总结提高,并对其它县市开展类似工作提供参考。

一、关于松阳文献摄影发展和本土影像调查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上个世纪下半叶,松阳的一些老摄影人陆续拍摄了不少珍贵的本土影像,但多为日常随意性的扫描,未形成自觉而有计划的行动。

    叶祖青出生于摄影世家,受其父叶增贤的熏陶,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开始摄影,一直坚持到现在,拍摄的影像时间长、范围广、数量多,是松阳半个多世纪社会变迁的有力见证。叶祖青数年来不遗余力,向亲友和公众收集有关松阳的老照片。这些照片拍摄时间跨度为清末至上个世纪末,涵盖景观风物、百姓生活、民俗风情、科教文体、人物肖像、战时情景、国内运动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松阳近百年来的发展变迁。他发现的《潘益澄公60岁寿照》将丽水摄影史提前到清光绪33年(1907年)。

    新世纪以来,受国内纪实观念的影响,松阳摄影人开始探索纪实摄影,逐渐突破了较为单一的艺术摄影格局。在这个过程中,零散记录了不少文献影像。此后,松阳摄影人开始探索较为系统的拍野鸟、拍植物、拍城区、拍乡村等,特别是2008年以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拍村活动,使松阳的文献摄影真正从自发行为转向自觉行动。松阳的摄影群体有意识地在文献摄影、影像调查方面不断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体现了他们对摄影的追求高度和历史担当。

    松阳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多种野生鸟类提供了繁殖栖息地,也是许多候鸟的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自2006年至2017年,宋世和、叶高兴、叶东龙等野鸟摄影师在松阳境内拍摄记录了野鸟319种,在丽水境内拍摄记录了野鸟341种。2015年,宋世和编著的《松阳鸟类》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丽水市首部全面记录区域鸟类状况的专著,共收录300余种鸟类的500余幅照片,并对鸟种名字、识别特征、生态习性、分布规律、记录频率、保护等级等作了简要描述。宋世和还计划出版专著《丽水鸟类》。

    松阳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复杂多样,土壤肥沃,植物资源丰富,森林群落繁多。汤兆成在松阳从事基层林业工作40余年,他主编的《松阳树木彩色图鉴》于2013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该图鉴收集松阳木本植物653种,变种、品种101种,隶属88科、288属。每种均配有一至数幅树木形态彩色照片,并有简要的形态特征、生境与分布、用途描述。

    关于松阳植物的影像调查工作,主要有两个长期的项目:一是定期开展全县古树名木监测。2002年以来,对松阳现有的4711株古树名木进行持续观测,拍摄生境及现状照片,同时记录经纬度、管护单位、分布情况、生长状况等,以便动态掌握全县古树名木的数量、种类、生长等情况,为科学保护提供依据。二是定期开展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资源专项调查。调查间隔期为10年,自2003年开始。间隔期内每年开展补充及复位调查。通过定位、影像记录等手段,摸清全县现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资源的数量、分布及生存现状,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这两个调查项目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参与人员以林业工作者为主。

    松阳民间中草药的使用非常普遍,且历史悠久,街头、村落至今仍有许多草药铺、草药担存在。以本地草药为材料的“端午茶”是松阳百姓的日常保健饮品,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中成药为食材的药膳“歇力茶”被誉为“松阳十大名菜”之一。叶高兴和丁俊合作的项目《松阳民间中草药图谱》自2017年起进行,拟收录中草药200种,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予以分类整理、介绍。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松阳开始大规模的城区建设,一些老的街区先后被拆掉。包桂林觉得有必要记录下这些即将消逝的场景,于是开始拍摄城区的变化,同时录制视频,记录松阳县城的建设情况和景观变迁,坚持到现在,积累了不少有关县城变化的静态和动态影像。他还对何为松老师关于松阳历史沿革的方言口述史进行视频拍摄,制作成9集11讲的系列短片《松阳史话——何老师说松阳历史》;对松阳县城老街的传统手艺人进行视频拍摄,制作成系列短片《匠心》。这些影像历经时间的洗礼,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2007年以来,郑忠民对松阳县城老城区100余户传统手艺、行业和小吃的经营户进行采访拍摄,并延伸到莲都、景宁、云和、龙泉等周边县市区老城区的传统行业,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2015年以来,在松阳县档案局的支持下,郑忠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松阳老街传统行业,对相关图文资料进行整理、补充和完善,历时两年,完成图文书《老街上的能工巧匠》的编写工作。通过对传统手艺的发展历程、市场行情、行业现状、面临的困境等进行全方面的解读和分析,为传统手艺的扶持、保护、传承、弘扬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目前该书已进入出版程序。

    叶赞平拍摄松阳山村的活动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原本希望通过较长时期的拍摄和积累来完成全县山村的影像记录。2007年以来,政府主导的旧村改造、农村宅基地整理、危旧房改造等运动使原本就处于没落之中的山村面临迅速消亡的命运,这迫使叶赞平开始马不停蹄的扫描式的拍摄,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松阳绝大多数山村的影像记录。2009年,叶赞平著的《走向记忆的山村——浙江松阳山村纪实影像》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该书编入松阳12个山区乡镇和2个平原乡的212个山区行政村及其自然村的千余幅照片,内容涵盖村貌、民居、祠堂、社庙、桥梁、村道、生产、生活等,是有关松阳山村较为全面的影像记录。但是这种单兵作战、蜻蜓点水式的拍摄方式,也留下了拍摄不够深入、图片质量不如人意的遗憾。 

    鉴于乡村影像记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卢朝升、周星龙提出发动松阳摄影人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拍村活动的建议,得到了多位松阳本土摄影师的积极响应。于是由卢朝升编制方案,从2008年开始实施拍村计划。先后参与的摄影师有十几位,他们被划分为三个小组,每组数人,人员会有调整和变化。将全县20个乡镇划分为三个片区,每组负责其中一个片区内各村庄的拍摄。每个村子的拍摄都有“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规定动作”包括拍摄村貌、水口、寺庙、祠堂、香火堂、古宅、村两委办公楼等,同时还要采访村民,翻阅族谱等资料,了解建村历史、基本情况、人口组成、文化遗存、生活习俗、特色产业等。完成“规定动作”后,组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好“自选动作”,比如拍摄生产、生活、民俗、风情、器用、肖像等。当时拍村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只能靠不断的摸索和完善。后来才明白,这些“自选动作”也应属于“规定动作”的范畴。

    后来在叶高兴的带领和组织下,松阳摄影人坚持利用业余时间,不辞辛劳,不计得失,积极参与拍村活动。全县共有401个行政村,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完成300余个行政村的拍摄,保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随着下山脱贫、旧村改造进程的加快,农村中不少原有的场景或者生产、生活方式改变或者消失,庆幸的是我们有了影像记录。然而,由于是业余拍摄,投入的时间精力有限;大家工作忙时,拍摄活动往往会处于停滞状态;参与的摄影师几经变动,难以安排,导致我们的拍摄完全无法跟上农村快速的变化,留下许多影像记录的遗憾。

    松阳摄影人还积极参与中国传统村落申报图片的拍摄和申报文字的整理工作。松阳目前有71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背后有松阳摄影人默默的付出和贡献。2016年,由叶高兴牵头,原点影会发动会员积极参与,历经数月,完成县地名办委托的336个偏僻难找地名点的影像采集任务。

    在记录和保留大量乡土影像的同时,松阳摄影人还不遗余力、脚踏实地地对乡村的历史和现状、古村落的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开展细致的调查研究,为“田园松阳”建设建言献策。2016年,松阳县文联编纂“田园松阳文学丛书”,其中包括叶高兴、徐跃华著的《乡村记忆》、黄春爱著的《又一村》。这两本书用细腻的笔触、朴实的影像,勾勒出松阳乡村独特的田园风采和文化韵味。

    2014年6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为此先后编辑出版了《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田野手册》和《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范本》(以下简称《田野手册》和《范本》),对调查工作的组织机构、工作程序、内容、数量与要求、技术标准、图片范例等作了详尽的规定,作为调查工作必备的工具和指南。 

    松阳有众多传统村落,急需形成当地的立档调查范本,为今后全面开展立档调查工作积累经验、提供范例。为此,2014年8月至10月,在松阳县文联的组织下,由叶高兴、阙献荣、黄春爱、吕劲天组成的调查小组对中国传统村落石仓六村进行了立档调查,调查成果编辑成为画册,以供后续调查工作参考执行。调查工作严格按照《田野手册》和《范本》的要求进行,特别增加了以往影像调查中不够重视甚至忽略的村民肖像及合影、村民口述的录音录像、老照片的收集等调查内容。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中国的乡村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郑忠民《乡村空间》项目的主题为“乡村建筑及其所处空间”,以松阳为中心,选取浙西南地区新农村中的典型建筑设施进行影像采集,拍摄的对象是新出现的农村景观,包括村标、迎宾门、牌坊、车站、桥梁、公厕、健身设施、凉亭、观景台(亭)、文化礼堂、民居、民宿、农业观光园、休闲度假区等。这些建筑设施涵盖农村形象、交通、卫生、体育、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建设,它们与环境的有机结合,从几个侧面反映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趋势。该项目自2016年启动,计划历时三年,编辑出版画册。

    何昌平历时数年,采访拍摄了40余位松阳籍中国第一代村支书。中国第一代村支书是指从1958年行政村开始设立党支部起,一直担任或间断性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人,其入党时间一般在1949年至1959年间,1985年前后大多退位让贤。这些老支书已至耄耋之年,对他们进行采访拍摄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重大。

    作为历史文化建筑的组成部分,建筑雕刻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观赏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那些雕刻在木砖石上巧夺天工、栩栩如生的戏文人物、百姓生活、花草瓜果、珍禽瑞兽、山水景观、文字图案及其组合,留存着丰富的人文信息,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景。由松阳县风景旅游局牵头,叶高兴、应露婷、黄春爱编著,周树林、包朝龙、何昌平、吴关军、郑忠民、刘英等参与拍摄、编辑的画册《松阳三雕》就是在多年影像调查的基础上,对松阳木砖石“三雕”进行分门别类、深入系统的整理研究,编撰而成的一本建筑文化图文书。该书详细介绍了松阳三雕的发展历史、本地特色、文化内涵、保护现状等,对普及建筑文化知识,推进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2016年,该书被纳入“田园松阳文化丛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包朝龙的《农家器用》呈现的是松阳县域内百姓农家在农业生产、家庭生活、文化信仰活动中使用的实用器物。2011年以来,包朝龙拍摄了数百种器用照片,其中不少器用现已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难觅踪迹。这些照片无疑为松阳的农耕文化留存下了一份珍贵的影像记忆。该项目拟于年内编辑出版图文书。

    集市是传统农耕社会形成的乡村、城镇集贸产物。随着传统经济模式向现代经济模式转变,集市这一特有商贸形式也随之变化,并慢慢走向消亡。叶高兴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拍摄松阳的集市,已积累照片上万张。《集市》项目将以整理编辑已有照片为主,并进行适当的补拍,辅以相关文字材料,以画册的形式出版,以保存弘扬乡土文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大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变迁,小到宗族文化的传承延续,都浓缩在一个个家庭的演变之中。自2016年起,阙献荣的《房谱》项目采取影像调查的方式,全方位地呈现发生在松阳石仓一座古老的大宅子中的百姓生活、文化符号、民间信仰、宗族传承等,通过家庭的时光变迁,反映传统农耕文明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演进和变化。阶段性地以手工书、图片展示等方式进行展览,最终出版专著。

    莲都区碧湖镇地理位置优越,综合发展良好,既有传统农耕文化的留存,又有现代工业经济的引进,是中国小城镇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对其开展影像调查,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以及社会学研究的样本意义。2017年,由原点影会组织实施、王培权担任总策划和指导老师、叶高兴、郑忠民担任项目负责人的“特色小镇碧湖”影像调查项目启动。参与该项目的县内外摄影师有20余人,他们可以单独或者合作进行子项目的影像调查,调查内容涵盖碧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方面面,并综合运用文字、静态影像、动态视频等手段。该项目为期三年,可阶段性举办展览,并出版画册。 

二、有关松阳文献摄影和本土影像调查的重要展览

    文献影像除了要及时整理、保存外,还要进行传播、分享,让它们成为社会的公共影像,而展览无疑是影像传播的一个较好方式。松阳在积极开展本土影像调查的基础上,分阶段先后推出了数个大型摄影展览。通过举办展览,展示前一阶段的拍摄成果,总结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便逐步改进拍摄工作。

    2009年,卢朝升策展、8位松阳摄影人参与的影展“根•本”在丽水摄影节上展出,那是松阳文献摄影的首次集体亮相。展览分为“吾乡吾村”、“村头巷尾”、“门里门外”、“乡野小庙”、“护国佑民”五个单元,内容包括乡村的风貌、生活、居室、社庙等。

    2012年春节,王永球总策划,叶高兴、郑忠民策展的“这一方水土”松阳本土摄影展在松阳县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集合了35位松阳摄影人的200余幅(组)摄影作品,分为“自然生态”、“历史沉积”、“乡土民情”三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若干个小类,分别是田园、生灵,文物、村落、器用,农事、民俗、生息、肖像、百工、集市、旧影,共12个小类。展览采用比较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结构性地对松阳境内的生态人文作出丰富的视觉描述,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松阳的乡土文化。展览的主题定位为松阳的生态、历史和文化,主要偏向农耕文明的演进和现状,是松阳乡村的文献性影像首次较为全面系统的集中展示。这个展览还在腾讯网图片频道、浙江摄影网、丽水摄影网上展示,引起广泛关注。

    2010年之后,松阳摄影人在继续进行乡村影像档案式记录的同时,开始运用类型学的方法,专题性地深入拍摄,试图获取文献摄影之外的更深层意义。2013年,有关松阳乡村和农耕文化的又一个展览“物语”松阳乡土摄影五人联展在丽水摄影节上亮相,随后在丽水摄影博物馆展出。展览由松阳县博物馆主办,叶高兴策展,分为郑忠民的《中堂》、何昌平的《香火堂》、包朝龙的《器用》、吴关军的《灶间》、叶高兴的《小店》五个单元,均为拍摄于松阳古宅、古街和古村落中的空间摆设以及器用、物件。这些具有丰富细节的影像,反映出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地域的发展变迁,展示了松阳悠久独特、丰富深厚的乡土文化。

    2014年春节,王永球、叶高兴、刘鼎策展的“松古物语”松阳乡土主题展在松阳县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在“物语”松阳乡土摄影五人联展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完善,分为《中堂》、《香火堂》、《古凉床》、《灶间》、《小店》五个单元。为配合这次展览,松阳县博物馆征集了一批民俗器物,将过去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犁耙耕耖、床凳桌椅、衣帽鞋服等物件展示给大家。还组织整理了松阳的界首、横樟、吴弄、靖居、山下阳、杨家堂、周山头、石仓六村8个中国传统村落的图文资料,推出了由王永球、叶高兴主编的《中国传统村落之松阳》系列画册,多角度展现各村丰富的文化内涵。民俗器物、专题图片、画册图书合理布置,相得益彰,立体地展示了田园松阳悠远的农耕文化。

    2015年,叶高兴、包静升策展的“乡愁”松阳乡土肖像五人联展在丽水摄影节上亮相,展出何昌平的《中国第一代村支书》、叶高兴的《抗战老兵》、包朝龙的《古凉床和它的主人》、杨建民的《角色》、应露婷的《乡村大学生》五个肖像专题。

    2015年,由叶高兴策展,先后在“中国传统村落”三都乡酉田村、四都乡平田村举办村级影展。“酉田花开”影像展作品涉及酉田村及其范围内的摄影、绘画、视频等影像作品,内容涵盖风光、习俗、生活、历史照片等。“圆梦平田”摄影展共展出摄影作品500余幅,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平田村的地理生态、自然景观、人文风貌和社会演进。

    2016年,“记忆”松阳老街影像展开幕,总策展人叶高兴。展览由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县文联主办,原点影会承办。本次展览从挖掘老街文化出发,对县内外摄影师拍摄的老街影像作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收集、整理、归纳与展示。展览作品均出自松阳老街,展出也放在老街,包括非遗馆、老邮电局、茑舍、将夜、山中杂记、百仙面馆六个展区,36名摄影师的300余件作品分17个系列专题展出。今后,还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展老街影像的收集和拍摄,逐步丰富和完善松阳老街影像库,并阶段性举办展览。

三、关于松阳本土影像调查的不足及建议

    松阳的本土影像调查工作基本上是部分摄影人的自觉行动,必然受到人员、时间、精力、经验、资金、后勤保障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致使影像调查在广度、深度、方法、技术、质量、归档、利用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比如,拍村活动就没有最终完成全县所有行政村的影像调查工作,也没有对完成拍摄的300余个行政村的影像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类、完善、存档、出版等后续工作,有始而无终,不得不说是极大的遗憾。再比如,因缺少较为严密的统筹规划,摄影师多根据各自的兴趣进行影像调查,在拍摄内容方面既相互重复,又有严重缺失。还有,影像调查成果的梳理与出路问题直接影响到摄影师的参与积极性。在群体项目中一旦有人失去信心和热情,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工作氛围和工作质量。

    本土影像调查的进行和影像方志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现场影像拍摄、历史影像采集、图片编辑整理、数字技术处理、组织人员协调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作为长期的项目经营下去。松阳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在历史上是一个传统农业县,素有“处州粮仓”之美誉,其农耕文化、特色山村、古村落群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目前松阳的影像调查不必面面俱到,可以先做乡村的影像调查,等条件成熟时,再扩展到城镇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最终建成松阳的“影像方志”。这样,既可以立足本土,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不断积累经验,逐步调整完善,又可以防止一下子面铺得太大,影响调查项目的深度。

    在目前保护传统村落、传承乡土文化、全力打造“田园松阳”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的有利时机,重点开展松阳71个中国传统村落的系统影像记录和调查活动。这需要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精心组织,调查研究、制定方案,确定人员、明确分工,提供服务、做好保障,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影像调查。必要时可以聘请专家学者予以规划指导、组织实施。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展,对松阳的特色文化和特色产业,比如松阳手艺、松阳饮食、松阳习俗、松阳茶产业等,进行深入系统的影像调查。

    在开展影像调查的过程中,除了继续举办相关展览外,更重要的是要以较为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同步出版系列画册,并建立完善“影像方志”数据库,提升文献影像的传播性、持续性和可利用性,让这些宝贵的图文成为公众可以欣赏、分享、查询、利用的档案资料,真正体现其历史文献、文化研究的价值。

    【备注】本文2013/11/18写,2014/02/18改,入选2014第三届“田园松阳”论坛文集。2015/06/16大改,入选2015浙江纪实摄影大展研讨会交流论文,被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微信公众号转发。2017/07/18补充完善,作为2017/07/21-07/23在松阳举办的2017浙江省中青年摄影人才研修班暨乡村影像松阳论坛的交流论文。整版刊发于2017/08/25《中国摄影报》,发表时改题名为《松阳实践:本土影像调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