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影苑丛谈>摄影杂谈

纠结,从思维上突破

——锐意先锋杭州摄影工作坊学习体会

郑忠民

    

    我很幸运,先后参加过四种类型的摄影培训班:一是基础班,即1994年杭州一个学期的大学摄影选修课和1999年沈阳为期五周的摄影摄像培训班;二是提高班,即2006年北京为期一周的高级摄影技师培训班;三是研修班,即2010-2011年丽水为期一年的摄影研修班;四是工作坊,即2012年杭州为期四天的锐意先锋摄影工作坊。四种培训班循序渐进,缺一不可。比如,要是没有研修班,近两年我不可能在专题摄影上取得些成绩,也就不可能有机会参加这次工作坊了。而参加此次工作坊的所学所得,必将长久地影响我今后的摄影之路!

    以前参加摄影培训班,多为听课的形式。虽然课后也能跟老师交流,但总是非常有限。这次工作坊,我抓住一切机会向孙京涛、李楠、任悦,以及后来赶过来的陈庆港老师请教。他们对我五组专题提出的意见,以及对我诸多疑问的解答,是给予我的非常直接的指导和帮助,使我受益匪浅。而从各位老师点评其他学员的作品中,我也能学到不少东西。

    在申报工作坊时,我选送了五组片子。除了《老街生活》已有五年多的拍摄时间外,其他都是近两年的新片。就我个人来说,最喜欢《老街生活》和《奔走的风景》。

    15名学员被分为三个小组,我在李楠老师那组。分组活动时,李老师叫大家轮流播放自己的专题作品,并自我阐释,然后由同组学员发表意见,老师点评。出乎我的意料,李老师最喜欢我的《念想》那组片子。《念想》是我在拍摄老街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个专题。我发现老街很多家庭的墙上挂了家人的相框,寄托的是对亲人的一段记忆、一份念想,于是就把题目定为“念想”。但李老师认为,“念想”这个题目太诗化了,限制了照片的主题,使专题的意义变得狭窄。那些墙上除了相框和照片,还有其他丰富的生活细节(如年画、时钟、电器、餐具、镜子、瓶罐等),共同表现了老街人的生活状态。起个中性和生活化的标题较为合适,内涵更广一些。另外,画面中的桌案、板壁、相框、年画等有许多水平线,编辑时要注意,这些水平线要有起伏。真没想到,并列式的图像展示也有这么多的讲究啊!

    孙京涛和任悦老师看了我的片子,都说《念想》不错。孙老师认为,这组片子用数码单反相机来拍太小了,展览的时候细节出不来,不能让观众细细地去看相框中的人物和其他细节,最好用大画幅拍。

    对于我自己看好的《老街生活》,孙京涛老师认为:“以前,纪实摄影的第一功能是记录,第二功能是评价。我觉得现在相反了,第一功能是评价,第二功能是记录。你的照片更多的是纯文献记录,缺乏观点,或者说观点不明确。”建议“把老街有价值的、好的一面充分表现出来,还要把它们消失或者即将消失的惨痛表现出来”。李楠老师则认为:“文献摄影并不是没有评价性的。大家不要陷入文献、纪实、观念、新锐等概念的纠缠中,不要把他们对立起来,重要的是从思维上突破。”是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庸,但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习惯性地走极端,非此即彼,两极分化,对待摄影也如此。比如,当听说“怎么拍”比“拍什么”重要时,就会以为“拍什么”不重要了。要辩证地看摄影,看问题,看社会。孙京涛老师还说,老街的不少照片只是比较简单的记录,画面没有起伏,显得有些单调。一组好的照片要注重两个脉络:一个是主题上的,一个是视觉上的,两者都要有起伏,形成双W结构。这些意见,对我今后的继续拍摄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工作坊的课程安排处处体现出老师们的良苦用心。三堂公开课是老师们专为此次工作坊量身定制的。不少影友远道而来参加旁听。每堂课都很精彩,内容丰富,超时已成为常态。虽然腹中饥饿,大家意犹未尽,恳请老师讲完课再休息。

    李楠老师《作为视觉/思维的摄影——一个与摄影无关的讲座》带给我们一段感官之旅。从听觉、触觉、嗅觉与视觉的相互转换,以及从音乐、电影、书画、建筑与摄影的相互借鉴中启发灵感,提供摄影表现的更多可能性。

    任悦老师《重读布列松——一次关于摄影的颇为“原始”的讨论》带给我们一次大师解读。从布列松的出身、信仰、经历等出发,分析绘画、电影、超现实主义、摄影文化、社会环境等对他摄影创作的影响,还原出一个立体而本真的摄影大师形象。

    孙京涛老师《纸上谈兵——经由阅读理解摄影的当代性》则给我们带来了一份学习书单。除了摄影本体语言之外,摄影的命题都不是来自于摄影,而来自于生活,因此要站在摄影之外看摄影。除了基于摄影本身的阅读外,更多的要从艺术、政治、历史、社会、民俗、哲学、宗教等领域广泛吸取营养。以前多忙于工作、忙于拍摄,阅读时间非常有限,阅读的面也很窄,今后要在这方面多下点苦功。

    工作坊期间,安排了半天时间,让大家外出找回一件代表自己对工作坊或者杭州的印象的物品。老师们想让我们暂时放下摄影的重担,用心灵和眼睛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提升发现和表达的能力。还要求学员们大声朗读对当代摄影的个人见解,并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籍。加上分组活动、自由交流、提问解答、座谈研讨、小结发言、展示点评以及师生们私下的交流,四天的时间紧凑而有序,繁忙而疲惫,各种看法、观点、思想相互交集、碰撞、融合,让我们经历了一次头脑风暴。

    孙京涛老师说:“大家带着困惑和纠结而来,希望带着一大堆的困惑和纠结离开,这样工作坊才是成功的。”简单而复杂的摄影充满迷人的魅力,已有的困惑解决了,新的纠结又来了。今后的路子该怎么走,需要我们每个学员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理清思路。重要的是,我们从工作坊中学习到了思维的方式!

( 写于201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