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影苑丛谈>摄影杂谈

手机的潜力

郑忠民

    

    技术的进步总是超出人们的想象和预期。2000 年夏普联合运营商J-Phone推出只有11万像素的全球首款可拍照手机J-SH04,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首款智能手机iPhone,才真正标志着手机摄影的春天来临了。此后10余年来,手机的拍照功能不断进化和完善,人手1台智能手机的时代来临之后,一下子把摄影或者说拍照拉进了全民时代,从而对摄影、媒体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胶片摄影和前数码摄影时代,器材和技术的壁垒使得摄影成为一部分人的“特权”。随着摄影器材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价格的逐步亲民,数码相机走进千家万户,却没有成为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会使用的日常拍摄器材。而手机的普及则瞬间消除了这种壁垒,让人人成为“摄影家”。手机拍摄非常简单,毫无技术可言,且有多种傻瓜式的拍摄模式(如全景、慢动作、延时摄影等)可供选择使用。手机还有很多拍摄以及后期制作的APP可供下载使用,各种视效和风格信手拈来,一键式完成,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研究,这就使得摄影失去了器材和技术的门槛,普通大众成为图像生产的主力军,满足大众心理需求的流行审美样式(如自拍、美颜等)由此走上舞台。

    如今生产、传播图像已成为普通大众的日常行为,人们用手机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往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要等回到家,导入电脑,经过整理筛选,才能发到博客、论坛等与人交流,发到网上的是“过去”的图像。而现在用手机拍摄后,当即就可以发到云端的朋友圈或者自媒体,发到网上的是正在进行的“现在”的图像,几乎没有迟滞。早期的自媒体以论坛、博客、微博等平台为主,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自媒体则以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贴吧、直播、短视频等平台为代表。而这些所有的自媒体平台,现在都整合到一部手机上来,人们不再会用电脑来使用自媒体。手机由此进一步推动了自媒体的发展,同时造成对传统媒体的极大冲击。传统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逐步走向没落,如果不向新媒体转型升级,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那么,摄影人如何在全民摄影时代创作出独特的作品呢?重要的是在思想观念上拉开与普通大众的差距,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来回应这个时代。摄影人从事手机摄影,也要拍出与普通大众不一样的作品。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充分利用手机摄影的特性来创作作品。除了拍摄制作的便捷性、传播分享的即时性外,手机摄影还具有技术语言的独特性。拍照仅仅是手机功能的一部分,为了不影响手机的轻薄化和便携性,手机的感光元件相比相机小得很多,而手机使用的基本上是相当于135相机约28mm的广角定焦镜头,这就使得手机摄影的景深特别大,且有很强的近摄功能。如今越来越多的手机配备了多个不同焦段的定焦镜头,它们相互配合,扩展了成像可能。用相机拍摄的照片以横构图为主,这符合人们日常的观看习惯,而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则以竖构图为主,这是由人们手持手机竖屏拍摄、观看照片的习惯决定的。同理,用手机拍摄的视频也多为竖构图,这是对传统取景、观看模式的颠覆。人人有手机,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用手机抓拍,往往不会引起被摄人物的注意,因此拍摄更加自由快捷,影像更加自然生动,带给观众更加亲切随和的感受。

    手机拍摄的照片很少会大幅面输出参加展览或者刊发于专业影像杂志,所以手机摄影对图像精度的要求不是很高。虽然手机的像素不断攀升,成像的质量越来越好,已经接近或者超越低档数码相机的成像质量,但离高端数码相机搭配专业镜头的成像质量还有较大的差距。也许未来的技术进步会带给手机更高的像素水平和更好的成像品质,但手机摄影的特性使得手机更适合用来随时随地地记录、表达、传播、互动,其优势应该体现在题材的广泛性、抓拍的随意性、语言的灵动性、交互的有效性等上来。目前国内诸多手机摄影展赛活动评选出来的优秀手机摄影作品大多还是在向专业相机的画质、特性和风格靠近,精致绚丽,完美无缺,如果不是特别注明用手机拍摄,还以为是专业相机拍摄的“大片”呢。这说明,传统的摄影评价标准根深蒂固,一下子难以改变,而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的摄影评价标准还没有建立起来。手机厂家在推介其最新机型的拍照功能时,也往往用媲美相机图像的素质来作宣传,而不是展现手机摄影关照现实的人文气质。另外,脱离手机形成的关系网络和交互系统,通过比赛、展览、发表等平台对手机图像单独进行展示、评选和评论,是否有其必要性和有效性,以及是否需要将手机图像的交互性和社会关注度纳入手机摄影的评价标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手机已经成为摄影记者、专业摄影师的备用机,甚至是主力机。我曾欣赏过一位摄影记者拍摄的新闻照片和视频,技术的运用、视角的变化、结构的编排、主题的表达等都非常到位。当得知这些照片和视频是用手机拍摄的时候,我还是大吃一惊。后来想想,这些报道专题的现场感和流畅度正是手机摄影赋予的。

    所以说,手机摄影还是大有可为的,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手机的特长,以个人视角完成个性表达。大众通过手机盲目、直接、成规模地生产图像,导致手机在对现实生活进行图像表达时的随意性和碎片化。作为一个影像创作者,我们可以避开普通大众的图像生产模式,也可以将其转化为艺术创作方式,以手机关注手机,以图像回应图像,一切看你主题表达的需要。

    手机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它通过一个庞大的系统将所有人联结在一起,使得每一个人都离不开手机。有人说,我们只利用了手机10%的功能,还有90%的功能放着睡大觉呢。那么,对于我们摄影人来说,还有哪些功能是能被我们的创作所用的?跳出“摄影”的框框,以“影像”的概念来审视手机摄影,我们还能做什么?手机摄影能否与视频、AR(增强现实)、Live Photo(动图)、三维影像等进行有效的融合?跳出“原创”的框框,以“当代艺术”的理念来审视手机摄影,又有哪些可能呢?

    敏锐的艺术家已经对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作出回应,运用挪用、拼贴等再创作方式展开自己的艺术实践,移动互联网已然成为影像创作新的实验场。

    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热衷于用手机将自拍照上传到社交平台与众人分享。《Selfie》是2014年艺术家刘铮发起的网络互动艺术项目。Selfie即自拍,是一个网络新词,2013年被收入《牛津词典》。刘铮通过移动互联网征集人体自拍照,并把照片发送到社交网络中。在征集自拍照的过程中,刘铮会和参与者交流,对其自拍行为进行指导或者提出建议。在这个项目中,刘铮不再是一个原创的艺术家,而是项目的设计者、执行者和管理者。项目的运行依赖民主、开放的移动互联网,项目的内容却是私密的人体自拍照,开放与私密、共享与独占之间的碰撞和交融激发出参与者强烈的创新意识,让普通人变成了艺术家。该项目的实施是对自媒体时代社交网络生活现状的反映,同时生发出超越摄影本身的诸多意义。

    作为最具当代性和开放性的媒介,摄影不能无视移动互联网的存在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那么摄影人该如何面对移动互联网?如何发掘手机摄影的潜力?未来的技术进步能否赋予手机摄影更多的可能性?5G的到来能对手机摄影产生多大的影响?对此我们也许难以解答,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们保持对科技进步的包容和对社会生活的敏感,我们就能够发现手机摄影更多的可能性,去迎接未来新的更大的剧变。

(2019/7/19写,2019/7/23改,2019/8/1再改,发表于2019/7/31《人民摄影》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