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影苑丛谈>摄影杂谈 摄影与绘画的纠葛 郑忠民 |
在艺术发展史上,摄影与绘画的关系一直是纠缠不清、热议不断的。摄影术诞生之前,画家早就利用“暗箱”来辅助绘画了。摄影术诞生之后,一方面画家可以利用照片来收集素材,辅助创作,另一方面摄影也向绘画学习,并由此产生画意摄影流派。然而,摄影和绘画到底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有各自的属性和特征。摄影术的发明抢了写实绘画特别是人物画的生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绘画摆脱写实,逐步转向抽象和极简;摄影也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语言系统,摆脱绘画体系的桎梏,呈现出基于摄影本体特征的诸多风格和流派。当然,以上是从艺术史的角度来分析的。实际上,从现今的创作生态来看,摄影与绘画还远没有分家,关系紧密着呢。君不见,“画得像照片”和“拍得像画”的作品都多了去了。 2019年第13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出现的“画照片”现象再次引发艺术界的热议。有网友将参展画作和网络上搜索到的类似照片进行对比,相似度极高,有的竟然几乎一模一样。有人估算,美展中90%以上的写实作品摆脱不了跟摄影的关系。这不禁让人有些惊讶,可转念一想,这又是当前艺术创作生态的实际表现,说明摄影已由绘画创作的辅助手段转变成为主要手段,甚至绘画对摄影产生了依赖性,其根源就在于拍照比写生来得简单、复制比创作来得容易,是一条创作捷径。如此看来,出现这种结果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儿。
全国美展海报 “画照片”现象受到艺术界的质疑甚至批判,根源还在于大家具有普遍的共识,即对于摄影图像表象化的粗糙复制抽离了画家对于生活最真切的感受和表现。同理,“拍绘画”现象意味着对于绘画语言的简单模仿偏离了摄影家对于生活最直接的感受和呈现。摄影与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都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其感受和表达的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这里牵涉到绘画性和摄影性的问题。和摄影相比,绘画更加主观。绘画性不仅在于材料和技法上,更在于精神内涵的表现上。摄影当然也包含了创作者的主观选择和观念注入,但这种主观性是建立在客观世界的镜像之上的,就算是拼贴、合成的摄影作品,它的素材也是来源于现实世界的影像,不管这种影像是用相机拍摄的,是用扫描仪扫描的,还是用其他手段获得的。另外,艺术创作是个性化的,不管是绘画还是摄影,都要凸显艺术的独特张力,形成强烈的个人特征,提升自我的辨识度。“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与众不同,才能打动人心。如果相互模仿,只能走入死胡同。 中国超写实油画的代表人物冷军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人们对“他的作品究竟是画还是照片”一直争论不休。冷军的油画作品曾在一次评选中被评委误认为是喷绘,真的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境界。只不过,他不是对着照片画的,而是对着静物和模特画的,但画出的效果极像是高精度拍摄并输出的摄影作品。在2019年嘉德秋季拍卖会上,冷军的油画《肖像之相——小姜》拍出了7015万元的高价,使得争议再次升级,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冷军《肖像之相——小姜》 当然,对“画照片”现象不能不问青红皂白,一概予以否定。如果是画家在深入生活搜集素材以及写生的过程中,亲自拍摄一些照片作为今后创作的参考资料,是合情合理且无可厚非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场景是画家难以进行比较详尽的现场写生的,比如稍纵即逝的瞬间、一闪而过的风景、驳杂繁复的细节等。这个时候,仅凭画家的记忆或者简单的写生,是无法在画面上表现出精确的形象、生动的神态和丰富的细节的,这时利用照片作为创作的辅助资料就非常必要。只要不是照抄照搬照片中的场景,而是借鉴照片进行再创作,在照片已有元素的基础上融入创造性的经营,才能成为一幅真正的好画。 在摄影界,“拍得像画”的照片如同浩瀚的海洋那么广阔,一望无际。其中唯美画意的风光照片是最多的,模仿的既有西画,也有国画。而能够脱颖而出的佳作极为少数,可算是海洋之上的点点船只。摄影与绘画同属平面艺术,肯定有相通之处,在摄影创作中吸收借鉴绘画的语言和样式,并无不可,但如果仅是简单地模仿绘画作品的形式,而没有回归摄影的本体,没有蕴含其中的深意,只能是“依葫芦画瓢”罢了。“拍得像画”现象固然与摄影的普及以及摄影爱好者的文化素养有关——很多人喜欢摄影就是为了在出来玩的时候拍点漂亮的照片,图个乐呵,也与我国艺术教育的缺失以及各级报刊、展赛、摄协等的引导不无关系。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像改变“画照片”现象一样,谈何容易!
郞静山作品 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创作出迥异于西方的摄影作品,似乎是一条捷径,其实不易。开创集锦摄影之风的一代大家郎静山抛弃了对现实风景的直接猎取,以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趣、构图原则和散点透视法对现实元素进行重组,形成了具有传统水墨意趣的摄影作品。样式的传统性与手法的现代性相结合,成就了郎静山对影像本体语言的创造性拓展。而当代的姚璐、洪磊、杨泳梁等艺术家则借用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形式,或对发展问题进行反思,或对传统文化进行解构,走出了另外一条传统性与当代性相结合的探索之路。如此看来,摄影与绘画的互涉与交融并非一无是处,就看你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了。
姚璐作品
杨泳梁作品 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就画过不少照片。以他的经历作为创作灵感的德国影片《无主之作》(Werk Ohne Autor,2018)中有这么一段话:“随意选择的画报照片、自动相机拍摄的证件照、家庭相册里任意的生活照,所有的都被模糊地临摹出来,通过这些照片具有的不可名状的真实力量,预示着库尔特·巴纳特(Kurt Barnert)已经成为他这一代艺术家中的佼佼者。绘画艺术并未消亡。但是,就像他这一代的许多人一样,他没什么想要讲述的。他摆脱了所有的传统束缚,让艺术不再是传记式的记录,在艺术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一部无主之作。”
电影《无主之作》海报 其实,摄影与绘画之间的地带,是有无限的可能的。 (2020/1/30写,发表于2020/02/05《人民摄影》报第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