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影苑丛谈>摄影杂谈

上海影像艺术之旅

郑忠民

  

    2014年9月5日至7日,我随浙江摄协观摩团赴沪参观学习,先后观看了上海展览中心的上海艺术影像展、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展览“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M50创意园内多个画廊的展览,以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蔡国强个展“九级浪”。

    上海艺术影像展是亚太地区首个专业影像收藏博览会。主办方世界摄影组织将其放在上海举办,就是看中了刚刚起步的中国影像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机会,以及上海这一国际文化艺术之都的影响力和辐射度。42家国际画廊、20家国内画廊齐聚上海,试探中国的影像收藏市场。为期三天的这场影像盛会吸引了2.5万的观展人次,远超主办方和业内人士的预期。展场人潮涌动,观众摩肩接踵。直至7日下午闭幕前半小时,仍然有一批观众在排队等待进场。

    图01:举办上海艺术影像展的上海展览中心建于1955年,是由前苏联设计师安德列耶夫设计的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与周边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

   

    图02:上海展览中心的一楼展厅犹如时光隧道,带您走进百年摄影发展史。

   

    图03:上海展览中心的展厅内人潮涌动,观众摩肩接踵。

    国外画廊带来的影像作品多为摄影史上的名师代表作,而让人眼睛一亮的当代影像并不是很多。主办方和画廊对中国的影像市场心中没底,为保险起见,注重了影像的丰富性(从1850年到当代的作品都有),而没有重点突出当代摄影,这与欧美的专业摄影画廊大多经营当代影像形成鲜明的对比。诸如亨利•卡蒂埃•布列松、马克•吕布、爱德华•韦斯顿、安塞尔•亚当斯、安德烈•柯蒂兹、艾略特•厄韦特、塞巴斯提安•萨尔加多、赫伯•瑞兹、史蒂夫•麦凯瑞、马丁•帕尔等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名家名作更能吸引藏家和观众的关注。成交量虽然不算大,却为画廊今后拓展藏家资源和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主办方还安排了多个专家论坛、讲座和对话,目的是普及收藏知识,对中国藏家和影像市场进行引导和传授。

    图04:作为上海艺术影像展的海报照片以及最贵照片,赫伯·瑞兹的《范哲思礼服的背影》(60×50cm,11/25,1999)以81万人民币成交。

   

    图05:从左至右分别为马克·吕布的《艾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野餐》、勒内·布里的《昆明湖上枯萎的荷花》。

   

    图06: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奥古斯特·桑德和姜健的肖像作品混排并置,带给观众诸多的联想。

   

    图07:爱德华·伯丁斯基的作品。左侧的《黄河小浪底》报价3万美金。

   

    图08:马丁·帕尔的《花》系列(加州,1999),报价4250英镑。

    影像展不仅是对中国影像收藏的一次知识普及和推动,告诉藏家该如何收藏影像,而且告诉更多热爱摄影的人们:究竟什么才是好照片。展品满满地占据了上海展览中心上下两层的展厅,均是专业画廊带来的精品,精细制作、档案级输出、签名限量版。对我这样的普通摄影爱好者来说,观看展览是欣赏学习经典影像的宝贵机会,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影像艺术之美,亲眼见识什么才是真正的“拿作品说话”。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国内画廊带来的当代摄影作品,印象比较深刻的有黎朗的《父亲》、王宁德的《有形之光》、蒋鹏奕的《亲密》、张博钧的《我们》等。黎朗的《父亲1927.12.03-2010.08.27》系列共有11幅,拍摄的是其父亲的躯干、头发、老照片、物品、抚恤金等,照片上密布作者用铅笔写就的父亲生活的30219天,共241752个数字,吸引了观众纷纷驻足仔细观看。由于是独版的,售价均在10万元以上,其中一幅《父亲的手环》以15万元成交。

    图09:黎朗的《父亲》系列。观众在仔细观看照片上面密布的日期数字。

    我更关注的是“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这个展览。此展览是在2013年10月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的主题展“2009年以来的中国新摄影”的基础上调整而来。展览分为“边界/漂移”、“景观/日常”、“社会/身体”三个单元,展出52位艺术家的摄影、装置和影像作品,是对近五年来中国当代摄影的全面梳理与集中展示。虽然从国际视野上来考察,少数作品还是弱了点,但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中国能拿出这么多兼具丰富性和专业性的当代摄影作品,还是很不容易的。我们老说,现在搞摄影越来越难了,什么样的题材别人都拍过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别人都用过了。看了这个展览,觉得摄影还是拥有无限的可能性的,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和发现。黎朗的《父亲》、王宁德的《有形之光》也在这个展览之中。我喜欢的作品还有李俊的《无常时》、李政德的《新国人》、张巍的《人工剧团》、刘勃麟的《城市迷彩》、李郁/刘波的《暂未命名》等。

    图10:“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展览于2014年9月1日至10月15日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

   

    图11:“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展览的第三单元“社会/身体”展出现场。

   

    图12:张巍的《人工剧团·明星》系列,左起分别为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李小龙、安吉丽娜·朱莉、约翰·列侬。

   

    图13:缪晓春的《无中生有》,三维动画投射在立方体上。

   

    图14:李郁、刘波的《暂未命名》以执导性演出与静态视频拍摄的方式再现新闻、质疑现实。

   

    图15-16:王宁德的《有形之光》之《一片杨树》及其局部。

   

   

    图17-18:王宁德的《有形之光》之《理想天空滤色镜》及其局部。

   

    我们还到M50创意园参观了一些画廊,不少展览还是不错的,比如全摄影画廊的罗永进、沈昭良摄影作品展“立面”、香格纳画廊的蒋鹏奕个展“幽暗之爱/止相之时/亲密”、一个艺术画廊的郭棚作品展“凝止于斯”。附近的M97画廊有王宁德的个展“有形之光”。虽然在上述两个展览中已看到过其中的一部分作品,但我们仍想进去看看。可惜的是,画廊的工作人员都在上海展览中心忙碌,画廊没开。

    图19:全摄影画廊的罗永进、沈昭良摄影作品展“立面”

   

    图20-21:香格纳画廊的蒋鹏奕个展“幽暗之爱/止相之时/亲密”,图20为《幽暗之爱》,图21为《亲密》。这两个系列是对物影摄影法的拓展,通过长时间曝光留下萤火虫爬行的光轨和荧光纸的光影,照片因此成为时间的容器和生命的寓言。

   

   

    图22:一个艺术画廊的郭棚作品展“凝止于斯”。

    在返程之前,我们还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观看了蔡国强的个展“九级浪”。蔡国强是国际知名的当代艺术家,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视觉总设计,因善用中国古老的火药进行艺术创作而活跃于海内外。他将火药的破坏性与创造性这一对立而统一的特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了艺术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思考。其中不少展品是蔡国强专门为个展创作的,如开幕日燃放的“白日焰火”、装置作品《九级浪》、火药草图《没有我们的外滩》、火药陶瓷《春夏秋冬》、实景作品《静墨》等。置身于展场,人人都感受到了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

    图23:蔡国强个展“九级浪”于2014年8月8日至10月26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

   

    图24:进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装置作品《九级浪》。一只破旧的船上挤满了99只无精打采的仿真动物,仿佛世界末日已经来临。

   

    图25-26: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二楼,27米长、4米高的巨幅火药爆破草图《没有我们的外滩》及其局部。数百年沧桑轮回之后,外滩返归自然,成了动物的天堂。

   

   

    图27:火药陶瓷《春夏秋冬》。

   

    图28:走进《静墨》展厅,一阵墨香扑面而来。在近千平米的展厅中央挖出池塘,灌入墨汁,死寂而深沉。一条黑色瀑布飘然落下,泛起涟漪,打破空寂。挖出的钢筋水泥沿墙堆砌,犹如工地。抽象纯粹的视觉力量,具有哲思般的精神性。

   

    29:《撞墙》局部。99只狼腾跃而起,义无反顾地撞向一面玻璃墙,滚落地面后,又折返重来。狼群的勇猛和团结精神在盲目追随中消磨。

   

    图30:2014年8月8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外黄浦江面,蔡国强为个展“九级浪”开幕而作的大型表演“白天烟火”。此为馆内视频播放厅内的视频照片。

    摄影人要多看看其他艺术门类的东西,特别要了解当代艺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可惜的是,我工作生活于小县城中,想经常往大城市里跑,观看各种艺术展览,真的不太方便。

    在上海期间,几位因故未能赴沪观展的影友联系我,希望我能多拍点展览现场照片回来,届时交流一下。我当然乐意,但觉得听别人讲观展的感受与亲自到现场观展是完全不一样的,不仅是因为无法看到原作的细节和层次,更重要的原因是脱离了具体的展览环境,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会大打折扣。对于黎朗的《父亲》、王宁德的《有形之光》以及蔡国强的作品,我早就从网络、报刊等渠道有较多的了解,按理说已无新鲜感可言,但在展览现场,还是多次被“震”到了。

    两天多的行程匆忙而充实。到了上海,大家才发现,与杭州的美术馆9时开馆不同,上海的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多是11时才开门的,导致上午大家闲着没事,中午和下午看得太累,却也无奈。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到上海看什么?怎么看?或许,我们难以达到那些名家名作的水准,但我们可以去欣赏、学习他们。至少,我们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审美水平。当看待自己的创作时,我们就不会因想到一个小小的技术创新而沾沾自喜,不会因得到了一个小小的奖项而欣喜若狂。到底,山外有山,外面的世界精彩多啦!

2014/09/27,发表于2014/05《丽水摄影》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