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影苑丛谈>摄影杂谈

如何策划展览?

郑忠民

    

    展览是艺术作品展示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展览能否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否引起业界的关注和讨论,能否有效提升作品的价值,能否产生持续的影响力等,都与展览的前期策划密切相关。那如何策划展览呢?

    一、展览时机的把握

    并不是所有作品都适合以展览的方式呈现。观众观看展览时是不停地走动的,他们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作品上,一般不会去仔细阅读太长的文字说明,故影像的表现力及其对观众的吸引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报刊、图书的阅读者是可以不停地来回翻阅的。一般来说,状态性的作品更适合展览呈现,叙事性强的作品,特别是那些需要大量的文字来补充说明的作品,则更适合报刊发表。同一组作品展览和发表的编辑思路也是完全不同的。正因为如此,展览是作品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及早纳入作品的拍摄方案中,不要到策划展览的时候才发现问题,再去重拍或者补拍。

    那展览的时机如何把握呢?这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急于求成,作品还没有做好,就匆匆上阵,或者忙于频繁做展览,没有时间去完善作品,以及思考后续的创作。二是不重视展示传播,常年默默无闻地拍摄某个题材,从来不去梳理、编辑、展示、推广。
经常会听到影友说,我要拍十年甚至几十年后再推出作品,这固然精神可嘉,却是有问题的。拍摄题材选择得太大,往往不容易把握,易造成空洞、重复等毛病,而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则比较容易出成果,事半功倍。就算是需要长期拍摄的大型题材,也可以分解成几个小项目,一步步完成,一个个推出;还可以制定阶段性的拍摄计划,每个阶段都可以做展览。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信息的流转和成果的展示也要及时有效。那种仅靠时间来沉淀价值的做法已不适合时代潮流,往往会弄巧成拙,让别人捷足先登,后悔莫及。做展览是一个梳理总结的过程,受众会给你反馈,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改进拍摄很有裨益。

    需要注意的是,展览作品应具备一定的完成度,即表现手法成熟,主题表达到位,所有作品能形成一个逻辑系统,相对完整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观念和艺术理念,而不是零散照片的拼凑堆积,或者单纯技术技巧上的炫耀。

    展览平台很多,有国内外摄影组织、民间机构、基金会、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中心等举办的展览,还有各种展会、双年展、摄影节等。他们各有侧重,有的重视传统,有的偏向当代,有的仅限于某类摄影,有的则注重作品的展销。很多展览活动设置了主题,符合主题的作品更容易被选中。主办方希望能征集到更加多元丰富的作品,对主题的理解不能太狭隘,可以对主题进行分析、解构、扩展,挑战更多的可能性。

    投稿时,要事先编辑好照片,写好作品阐释(有的还需要拍摄计划和方案)、个人简历,自己投稿或者经由推委推荐参评。入选获奖后,有的主办机构会自行策划展览,不用摄影师参与,有的则会与摄影师沟通确定展览方式,有的则交给摄影师自己策划。
很多展览活动都会邀请策展人,摄影师也可以自己邀请策展人。要不要请策展人,请谁当策展人,需要综合考虑。策展人不是谁都能当的,如今策展人有泛滥之势,只要是帮别人做展览的都叫策展人,滥竽充数者定然有之。策展人不是拼凑几个人的作品往墙上一挂那么简单,他们应该具备广博的学识、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对影像深厚的认知力,并在业界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人品、学养及人脉资源都很重要。请到好的策展人可以有效提升展览的学术价值,并能将作品推荐给媒体、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机构,打开更为宽广的传播渠道。

    主办机构和摄影师在寻找好的策展人,策展人也在寻找好的摄影师,这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摄影师首先要把作品拍好,还要学会宣传推销自己,利用参加专家见面会、研讨会、展览活动的机会结交业内专家,制作个人网站、出版画册也是很好的宣传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策展人策划的展览已不仅仅是参展摄影师的作品,而是策展人的作品,是策展人借参展作品来表达自己的理念和观点。如果你的作品理念与策展人的理念相吻合,被选中的机会就很大。策展人就像影片的导演,摄影师如对策展方案有异议,可以提出,但应尊重策展人的意见。

    二、展览的设计和制作

    由摄影师自己策划的展览,主办机构会划定一定的展览空间,并提供展览平面图。平面图不一定准确,加之没有空间感受,只能作为参考,一定要到现场察看、测量!主要察看展场的位置、与其他展场的关系、入口和出口的位置和方向、窗户的位置和数量、现场的光线条件、展墙的材质、允许改造的限度等,仔细测量各段展线的长度和高度,画出展场平面图。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挑选照片、设计展览了。要从观众的视角来设计展览,比如观众一进入展场就能一眼看到展览主图;观众一般从入口的右侧开始观看展览,展线就要从右侧开始安排。如果展场比较大,可以在展场内设置隔板,或者展场有数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可以把作品分成若干个单元,并注意相互间的衔接和互动。大型展览可以在地面或展墙上设置箭头类的观展线路提示。

    展览前言可以用摄影师的作品阐释,也可以用专家的评论文章,或者策展人写的策展人语。还要有作者简介、艺术简历、个人照片、联系方式等。前言和简介可以合并为一块展板,也可以分开。作品说明文字根据需要提供。所有文字,包括前言、作者简介和照片说明都要力求言简意赅。观众往往更注重作品的质量,太长的文字会让其产生厌烦心理。

    展览不是把简单制作的作品挂上就可以了,而是要与现场空间相结合,构成一个特殊的场域,让作品跟展场浑然一体、交相辉映,让观众全身心地投入,产生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和联想。如果展览空间宽裕,可以把作品做大,展现恢宏的气势。如果展览空间局促,可以用照片墙、空中悬挂、绳网悬挂、地面平摊等方式灵活地布展。还可以用多媒体、装置点缀展场,但注意不要喧宾夺主,除非是综合性的艺术展览。凭空想象展览效果往往跟实际效果相差很大,要用电脑软件绘制二维或者三维的展览效果图。

    根据作品主题、表现形式、经费预算等,确定作品的制作方式,包括作品尺幅、输出方法、装裱方式、相框选择等。作品输出包括手工暗房放大和数码打印输出,纸张介质有普通照片纸、普通艺术纸、收藏级艺术纸等。如果是用于销售的限量版作品,要选用收藏级纸张输出,之后在作品下部空白处签名,并注明限量版数和版号。装裱方式不下十几种,按需选用,不建议做得太花俏。用很省的钱也能做成很成功的展览,关键看你是不是用心发挥自己的创意,充分利用展场空间和各种材质。如果是一次性的展览,可以选用较为便宜的材质,比如轻便的KT板就比厚实的PVC板和铝塑板便宜不少,足够应付小尺幅的展览。

    有的展场光线昏暗,需要自己安装灯光。一般的展览使用荧光灯或者LED灯带即可。高档的展览可以使用展览专用射灯,或者是“只照画面不照墙”的专业展览灯光,这种展灯也可以租借。另外,刷墙改变墙色、隔断空间、设置展架、封掉窗户、铺设地毯等展场改造工作需要提前考虑,及时完成。

    现在,终于可以把作品的电子版发给图片制作机构输出、装裱了。作品制作时间需要留有一定的提前量。特别是在大型的摄影节前夕,图片制作机构每天需要输出制作大量的展览作品,越邻近摄影节越忙。为了你能及时收到制作好的作品用于布展,一定要提前交付电子版,并与图片制作机构协商好相关事宜。

    由于图片制作机构的色彩管理系统与你的电脑不同,打印输出会有一定的色差。如果你对色彩的要求比较高,可以在现场监印,先打印小样,确认色彩后,再正式开始打印。最好与专业图片制作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他们会更好地知晓和理解你对图片制作的要求,能够提供稳定的高质量服务。当然这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

    布展可以请专业机构帮忙。他们具有丰富的布展经验,效率高,质量好。当然也可以自己布展。以前使用水平尺等传统工具布展,工作效率低,现在有了激光水平仪,布展效率大大提高。

    三、展览的宣传和推介

    在这个信息时代,展览的传播价值被大大压缩了。如果仅仅是做展览,受众面很窄,传播范围有限。展览的宣传很重要,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展览,观看你的展览,传播你的展览,并与你进行互动交流。宣传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平台,比如个人网站、机构网站、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宣传要贯穿展览的全过程,在展览的筹备阶段就要发出展览信息,展览期间可以发送展览的现场照片、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专家的研讨评论等,展览结束后还可以进行总结综述,让展览的成效发挥到极致。
展览海报设计以简洁大方为宜,一般以专题作品的主图加必要的文字组成,如主办机构、策展人、摄影师、开幕时间、展览期限、展览地点等。如果是群展,可以集合参展摄影师的主图制作成一幅海报,也可以用各主图分别制作海报,形成海报组图。海报既可以在展场附近张贴宣传,也可以保存电子版用于网络宣传。

    还可以制作展览图录、作品明信片、摄影师名片、留言本等,放置在展场里。与展览同时推出的摄影手工书或者出版的画册会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可以现场签名售书。在现场留下个人公众号或个人网站的二维码,供观众扫码,吸引新粉丝,结交新朋友。
如果摄影师有较广的人脉资源,可以制作纸质或者电子的邀请函,邀请媒体记者、图片编辑、图片总监、摄影家、摄影教师、理论家、评论家、收藏家、其他艺术圈和相关学科的专家以及自己的至亲好友参加展览开幕式,召开展览研讨会,会得到业内专家的中肯评价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他们对作品的评价、传播和推介,会带给展览更多的价值提升。

    最后,希望大家像对待自己的作品那样对待自己的展览,撑好三脚架,用最好的相机,给自己的展览留下精美的现场照片。这是你一生的精神文化财富,也是后人研究你的展览经历和展览作品的珍贵资料!

(2018/04/08写,连载于2018/05/16、05/23《人民摄影》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