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影苑丛谈>名家论影

中国摄影家论纪实摄影

郑忠民  整理

  

    细细读完陈小波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摄影家》系列十本图书,将书中重要的句子摘录出来,整理成《中国摄影家论纪实摄影》。

一、侯登科论纪实摄影

    1、摄影这种“创造”,充其量在社会学意义上只是一种“复制”或佐证式的“创造”罢了。它的效用和价值离开了传媒不可想象。

    2、我和摄影成了两个心照不宣的同行者,彼此缄口不语地只管向前走。走到哪里,该怎么走成了一个不用言明的问题,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一个无意识的行为。最多,当我处于矛盾和疑虑时,当我无力再风急火燎地向前走时,只须叹息一声——摄影,就够了。它只须给予一个无声的回应——慢慢走吧,就行了。

    3、摄影很难承担起人们强加给它的各种要求,特别是观念的负载。表达哲学范畴、社会范畴的问题它可以涉及,但整体上去表达不是它的任务。

    4、严格地说,摄影是无法用已有的艺术规范去框定和解释的。比如我对典型性、理想性、艺术性这三个基本范畴的东西就发生怀疑。

    5、摄影不是再现艺术,它只是把生活的现象通过相机留下来。

    6、一个人有没有爱心,对对象是否尊重,通过照片是可以看出来的。我说的尊重必须是从心灵深处产生的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一种人格的尊重。

    7、我在西藏拍不出宗教的神秘,唯一的感受是我处在大自然中感到一种自然的神秘。

    8、我是平凡地面对平凡。我拍照片一般没有专题性,主观表达的愿望也并不强烈。

    9、我希望超越我是拍摄者,而他们是被拍者的这种不平等或者不平和状态。

    10、不管怎么说,拍照片时心境尽量平一些。心境平了,你会听到很多声音。

    11、一旦对象按我的意愿做时,我简直无法按快门。我感到这样一来,对象就不像是他自己了,他的心灵被封死了,他没自由了,而我也没自由了。我被某种意念、某种冲动驾驭了。

    12、我好多好的照片都是“嘣”一下出来的。

    13、“无意识”其实是一种意识的沉淀。摄影里的“无意识”往往都被“意识”探及过。

    14、拍照片往往不是拍别人,是拍自己。

    15、构图的原则其实恰恰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是情感投射的问题。

    16、摄影无构图,起码在我们这种以抓拍方式从事操作的人来说是这样。至于那些表现派、抽象摄影,那是另一码事。边框所谓画面取多大,我认为是你把你的情感空间框定在哪一个范围的问题,你和对象的交流留出多大空间的问题。

    17、我现在的照片大量表达了这样一种意识的选择:它没有事件、没有意义指向、没有哲理,它是一些或然状态的东西。它像撒了一把黄土,落在那儿,就这样,自自然然地飘落。

    18、你在长期寻求真理中突然发现谬误比真理还可贵。

    19、摄影给人们重新认识现象、认识自身的环境和生活轨迹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形式。我最切近的拍摄动机就是记录。我感到自己无力去反映什么,也无力表现什么,只要把那种潜在的变化,把变化中的人记录下来就是我的使命了。

    20、从一开始,我的拍摄就流露出我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我拍摄的重点就在人与人的关系。

    21、从拍片子来看,那仅仅是一瞬间的事,那些复杂的社会生活其实是很难用镜头表现出来的,镜头不是表达思想的最佳方式。

    22、我开始认识到摄影可以弄一两张好片子,可以对有的事情入木三分,但是要想对中国社会有深刻的认识,摄影做不到。

    231989年以后的东西,正好是我开始把摄影作为手段,而不是作为目的以后出现的。

    241989年以后还有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和艺术彻底告别。以前的摄影带着自以为是艺术的沾沾自喜,这其实是一种自欺和欺骗。

    25、从社会角度来说,如果没有文字的说明,照片本身充满歧义。

    26、摄影真实概念本身就包含欺骗性,因此我后来很少用真实性这个概念,而更多地讲它的现实性、现世性。

    27、因为摄影,让我关注现实,让我认识到以前对社会的认识原来有许多错误,是一厢情愿的。而且这种一厢情愿构成了我们认识的基础。摄影给我带来的摄影之外的认识比摄影的认识多得多。

    28、这里不得不提到摄影的两难,摄影就是摄影,摄影家如果想得太多,在实践中会受到思想的束缚。我看到许多摄影家很单纯地进入摄影,进入思想层次的东西,想得少,正是这样使他成为一个摄影家。

    29、年轻的摄影师要多做事,多思考,少起哄。

    30、做摄影的人需要固守自己的人格和社会良知,现在的诱惑太大,除了汽车、房子,还有价值观。人需要固守一些东西,我说的固守是指,不要轻易地把拿来主义作为一种自我成全的手段,这样很容易在事业上或者成功,但是人格上将一钱不值。

2008/12/28整理,摘自《侯登科——飞去的候鸟》)       

 

二、胡武功论纪实摄影

    1、我认为坚持纪实摄影首先要净心,除掉拍马溜须、奉迎讨好、粉饰颂扬、见利忘义的浊气;同时要防止“为赋新词强说愁”,矫揉造作、强导硬拍、不重体验、夸夸其谈的做派。

    2、我把摄影视作一件严肃的事情,把镜头当作认识和思考生活的工具。

    3、非常需要警惕的是,假人文关怀之名展示甚至欣赏处于弱势与边缘境地的生命所经受的悲惨状况以迎合外人的需要,以换取一己的名利。

    4、我崇尚纪实摄影,它的题材应是占社会主体的大多数人的平常态;手段应是不干预对象的抓拍;目的是留下原生态的影像以及揭示符合对象内在逻辑的心灵轨迹。

    5、摄影既可能是功能性的,也可能是表现性的和自娱性的,但都应遵循诚挚与真实的底线。

    6、我的镜头出现过许多符号性形态,同时也记录着更多的生活化细节。我对细节更感兴趣。细节体现着信仰,这就是活着。

    7、摄影成为我活着的最重要理由。

    8、我爱摄影,就绝不亵渎摄影。

    9、我没有视摄影为艺术,至少它是一个混血儿,但我却认真地做了40年摄影。

    10、摄影的记录性,不但为人类提供见证历史的可能,而且为我们走进自身精神世界开通了新的通道。

    11、我的影像都不是创造的,不是虚构的。生活中没有的东西,在我的影像里绝对没有。我忠诚于我的镜头,更忠诚于生活。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在伟大的生活面前,我的想象力是多么贫乏。

    12、我曾经用下面的两句话概括我的摄影:“以平民视点关注百姓生活,用纪实手法再现关中风情”。现在看来还应加一句话:“借影像述说自己的心声”。

    13、照片是语言,是文章,是一个会说话的孩子,保持着天真与诚挚。

    14、纪实摄影是一种责任,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崇高。

    15、现在看来,当年我放弃学习中国画,其实放弃的是一种艺术情趣,放弃的是一种脱离生活、厚古薄今的观念。而照相机培养我的是另一种影像趣味:自然主义地记录所见的生活表象。

    16、我只是一个愿意和善于理解摄影的人。

    17、我感到新闻难得的就是取得在现场的第一手资料。而那些人为的有意识导演摆布的行为,就不具备事件发生时的客观性和自然性。

    18、记者应该有行动、拍摄的自由和权利。

    19、我没有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我的工作方式不是按要领进行的,肯定不是科学的。但难得自由身。在自由中我不看别人的脸色,充分发挥我的能动性。我相信自己的眼力,相信自己的判断。

    20、我最初接触摄影的直觉现在看来是符合摄影本质的,抓拍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21、纪实摄影的客观性是其本质特征之一,但又必须同摄影家选择题材、提炼主题结合起来,这就是客观性与主体意识的对位效应。我始终认为,纪实摄影离不开摄影家充沛的情感、责任心和独到的审美取向。

    22、从事摄影,关键在于作者的感觉能力。拍摄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寻找自我感觉的过程,是通过选择客观现实提供的种种材料表现这种感觉的过程。

    23、摄影的生命在于对生命的摄影,对摄影的这种渐悟,我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

    24、人的一切活动不但应按物的尺度,更应按人的尺度进行。一切摄影都将打上人的生命的烙印。

    25、我认为策展人制是商品社会的产物,策展人是一种社会职业,是首肯摄影师劳动价值的中介。策展人制有利于摄影作品的商业化,有着广阔的前景。

    26、我关注的是我的老师,而我的老师就是生活。

    27、《读书》、《书屋》以及人文地理方面的杂志都是我平时喜欢读的书,最喜欢读的当然还是生活这本书。

    28、记录下凡人俗事从未进入摄影圣殿的瞬间,必将为影像注入生活的厚重,为历史增添现实的鲜活,为读者提供一些看后的静思。

    29、中国有句老话叫“润物细无声”,我认为所有的精神文化产品都应该具备这种品质。

    30、影像,无所谓美,无所谓丑,唯求其真。“真”是一种关系,即人与环境、人与历史、人与现实、人与人的关系,当然也是我与被拍摄者的关系。

2009/01/20整理,摘自《胡武功——民间记忆》)       

 

三、王文澜论纪实摄影

    1、我在乎选择。我不是电影摄影师,我不能扫射,而要说服自己,按一次快门就要负一次责任,要珍惜自己的底片,坚定对瞬间语言的信念。

    2、其实新闻摄影的命运从来是在自己手里,只有自己打败自己。我们的状态、我们的素质,决定了我们照片的质量。

    3、拿相机的人,在不拿相机时要想得更多些,这样在拍摄时就知道拍什么和怎么拍。

    4、业余时间我想保持一种孤独的状态,在这种心境中可以读进一些书,这可能给拍摄带来暂时的损失,长远看却会带来持久的效益。新闻摄影最不能急功近利。

    5、长期积累是吸的过程,偶然得之是呼的体现,按下快门就是释放,偶然之中包含着积累的必然。

    6、我的照片应该比我会说话,我再累一点,全是为了这个。

    7、毕竟,摄影是个讲年头的事儿。

    8、我和大师沾不上边。大师是历史定的,是时代认定的。除了照片,还有很多因素认定你是否是个大师。

    9、我能做的就是沉下来,静静拍摄。看上去没什么动静,实际上眼睛在看、在搜索,脑子在判断、在选择:我怎样才能拍出一种给人独特味道的瞬间,看起来不一般又不可言传。我一直在追求这个。

    10、我这性格不太适应在报纸干,性子太慢。但是我一直希望对事件的理解力和影像力能帮助我更好地完成拍摄。

    11、我不会急功近利,我在慢慢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12、我在用相机智取,而不是强攻。

    13、每一个摄影记者拍不出好照片是非常正常的,拍好照片才是罕见的。

    14、我平常一般不拿出不好的照片出来,因为我认为拿不好的照片给人看是不尊重人的表现。但拿出过于完美的东西给人看也同样是不尊重人,有强加于人的意思。对方可能想看更自然的东西,而你没有想人家具有怎样甄别你的东西的能力。

    15、我动脑子啊!看上去慢悠悠散步似的,但我脑子不停地动呢!我很多的动静在内心。

    16、其实我孤独的时候很多。我闷着的时候就是在积蓄能量的时候。我把生活中很多东西和摄影都能联系起来,但这需要有时间一个人静静地体会。比如看比赛,比赛中运动员的跑位,我就能和摄影联系起来。连吃饭也能和摄影联系起来。

    17、摄影者走到哪里不要露相为最好。我也有过张扬的时候,刚开始时也显示新的器材,和人比镜头好、长、多。归根结底是因为你对自己不自信,才去拿这些证明自己。好在这些时候不长。我发现,这样很耽误事,精力分散。后来我的镜头几乎就是一个,我最经常用的就是傻瓜相机。

    18、我们已经被前辈的杰作驱赶到只可以借鉴不可以重复的境地了。

    19、使我最难堪的事莫过于让读者看那些司空见惯的图片。

    20、好照片需要年头、需要别人判断。我现在自己很难判断。

    21、我对照片品质的要求一直很高。希望多年以后我所记录的东西体现出价值来。

    22、我还有很多成组的专题烂在肚子里了。

    23、摄影最容易也最难。难在太容易了!

    24、画画要先学会看画,拍照片要先学会看照片,这是桥梁。

    25、我的照片也会随着年纪增长、精神追求增多,表现也越来越平和。

    26、这个时代,拿着相机就可以在任何角落进行拍摄,人人可以生产图像。现在没有专业和业余的区分,只有职业和非职业的区别。

    27、我认为摄影师除了摄影的能力,还应该有其他方面的能力,内心要丰富。

    28、有很多照片是偶然得之,一些机会也是偶然得之,就像每个人的诞生都是偶然的一样。

    29、看来只用眼睛照相不行,要长心眼,用心拍!

    30、我经常这样想:我不是握着机器的机器。

2009/02/01整理,摘自《王文澜——偶然》,连载于2011/06/22、06/29《人民摄影》报第13版) 

 

四、吴家林论纪实摄影

    1、我的福气好是我做了一个老老实实、诚诚恳恳的摄影家。

    2、出生在这块土地上是我的福分,生活在这里我很安静,很知足。我对这块土地和人民有着最真挚的爱。我不会做别的事,我能做的就是用相机对准他们。能在这片土地上观察体味人生,用心拍照,对我来说便是莫大的幸福!

    3、人品不好,艺品再高也走不远。

    4、云南人的生存环境以及人的精神状态成为我永远的拍摄主题。

    5、任何艺术应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摄影者一生寻求的就是这种语言。

    630年前,我也曾经要求山区那些生活不幸的人故作微笑,让目不识丁的人手持书本拍照。现在想起来令我脸红。

    7、我们看到的世界级的摄影大师哪一个在导演、在摆布、在制造?后来我彻底远离摆布,发现照片俯拾皆是,出门就有,根本不用四处寻找,更用不着摆布。

    8、我专心拍摄,相信我发现的东西不会让他跑掉,哪怕他正在流动、正在奔跑……零点几秒的东西我都能抓住。

    9、这也就是我的摄影道德观。反对侵犯,平等、不给对方造成压力,而让被摄者对摄影者产生信任、安全。运用美好的摄影语言进行拍摄,决不能丑化对象。我自信自己能够做到不惊扰对方地忠实记录。摄影师的修养不仅是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伦理道德的修养更重要。

    10、对拍摄对象怀有敬重之心比拍一张好的作品更重要。

    11、摄影对于我是个情感活动。在我的摄影中,情感是最重要因素。拍照时我会悲喜无常,联想很多,常处于亢奋状态中。

    12、我的方法就是行走、沉入、隐身,用真实的情感拍真实的东西。

    13、作为一个边地摄影家,我能尊重生活神圣的真实,能表现淳朴山民在生活中的本质力量,就已经令我欣慰了。

    14、我不是一个记录摄影师,我是以一个艺术家的个性眼光观察生活,有我强烈的主观个人色彩。除了尊重我发现的客观场景的真实外,我往往抓取极为特别的现实中的人和物的状态构成画面。艺术的表现越避开普遍性的东西,越能抓住本质,越能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思考,越能表达我对人生现实的看法。

    15、我的摄影有我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脾性甚至背景,它们自然地转化为摄影的独特性。我把精力更多用在对那些所谓日常琐事的关注和把握上。这其实是艺术的永恒主题。

    16、我一直喜欢拍小孩子、小动物,有时拍他们眼睛里会有泪。

    17、我虽是以新闻摄影进入摄影,但我一直认为摄影是视觉艺术。我这一生已经被视觉观察所代替。

    18、马克·吕布说:信手拍的东西来之不易,最好不要轻易裁剪。纪实性质的摄影有时画面上多一点点东西正好多了信息,多了可观看的东西,也多了作品最宝贵的真实。精准刻意的完美那应该是沙龙摄影的追求。

    19、我认为裁剪照片是刚学摄影时的构图训练。

    20、我的构图和我的性格一样——不张扬,物体之间的细节和动态恰到好处地组成我认为的优美画面。

    21、我一直喜欢观看。

    22、我更在生活中学习。

    23、我经常把一些看似粗拙的用具场景当作一件雕塑或装置艺术拍摄,其作品往往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有趣而丰富的内涵。

    24、我一直在学线条、形式、美感……

    25、他(马克·吕布)认为我的照片非常中国化、个性化,但又与他和布列松不干预拍摄对象、不摆布制造、讲究画面构成的抓拍方式相同。

    26、并不是我们的水平不够,而是中国的图片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开拓。中国的图片市场没有被开发,摄影师没有图片代理,国外的主流图片市场就看不到中国的好照片。

    271996年我还没有踏出国门前在很多场合讲:摄影要真实,不要讲究形式。可在国外细细看大师的东西,发现没有哪个大师不讲形式!1997年后我的拍摄非常重视形式。但形式决不是玩弄技巧。

    28、我的体会是怎么拍其实很重要!是本质的东西。纪实不等于随意。我们的很多纪实作品是不讲究影像构成的纪实。画面中多一点东西和少一点东西就决定它的成败。

    29、成为大师,不一样是最重要的。玛格南图片社把我比做“中国的布列松”,可能我们重视瞬间性、重视构图是一致的,但我要是完全模仿他是一件悲哀的事。

    30、摄影没有捷径,没有兴趣就不要做。

2009/02/02整理,摘自《吴家林——边地行走》 ,连载于2011/06/01、06/08、06/15《人民摄影》报第13版

 

五、贺延光论纪实摄影

    1、在我看来,能否对事实负责,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是评价新闻从业人员最重要的尺度。

    2、这些年能聊以自慰的是,还没有读者质疑我作品的真伪。新闻摄影抓拍的难度无时不在考验着记者的职业良知、认识生活的能力和影像表现技巧的水平。

    3、每当有新闻发生时,我都要进行三个判断:这事儿值不值得去?这是价值判断;这事儿能不能拍到好的照片?这是影像判断;照片能否及时发表出去?这是传播判断。当然,并不是三个判断都得到肯定才拍板,有时候只要两个条件具备就可以下决心了。

    4、对摄影记者来说,真实记录不同人群不一样的命运,价值是一样的。

    5、轻视或厌倦身边发生的社会新闻,对记者来说足以致命。而那些摄影大家,什么题材都能驾驭,都能拍出不错的作品来!

    6、许多时候,你的作品比你的名字更重要。

    7、这些年我在采访中,尽量遵循不干涉对象的原则。我觉得自己拍的东西读者信不信是个基准点,而拍得好不好是个水平问题。

    8、通过相机看世界,而你那双眼睛是否具有独特的观察力,是一名摄影记者最困难的事了。

    9、这种观察力的锻炼是一辈子的事,对优秀记者是不可缺少的。

    10、有一位国外的编辑说得好,图片编辑不听记者的任何陈述。这就是说,他只看记者劳动的最后成果,就是指照片本身的优劣。

    11、拍假照片就是用图像的方式讲假话嘛!

    12、我对我们报社新来的同事都要讲,要当一个好的摄影记者,你不仅要了解那些好照片是怎样拍摄出来的,你还要知道那些假照片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因为我认为,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警示作用和示范作用同等重要。

    13、作为《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我也常和新同事说,我允许你拍不到好照片,这是和你的采访经验与技术表现的积累有关;但绝不允许你拍那种虚假照片,因为那完全是人的道德问题。

    14、在事实面前,记录比技巧重要,影像背后的问题比影像表面的情趣重要,新闻比自己的名字重要。

    15、摄影是为了防止遗忘。

    16、我在采访中第一提醒自己的就是,不干预被摄对象。抓拍——这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一个前提条件。

    17、(新闻摄影)难在它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18、多少事实都告诉我们:在重要的事件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拍到令人难以忘怀的优秀作品的。

    19、我现在评论一个摄影者的水平,根本不会受他一两幅获奖作品的影响,至少要看他十幅二十幅照片,才能得出基本的判断。

    20、多读好书,是延长生命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能学会“瞻前”与“顾后”,少办错事和傻事。

2009/02/09整理,摘自《贺延光——眼光》)       

 

六、黑明论纪实摄影

    1、我希望我的题材和表现方法都有一些变化。我觉得一辈子只用一种摄影方法表现的话,只能说明自己没有进步。我不喜欢重复。

    2、我的很多选题都是想到了就去做,而且常常是几个选题同时在进行。其实同时进行并不矛盾。我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安排好时间,然后爱好和工作两不误。

    3、我希望用不同的器材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去表现不同的题材。

    4、想法很多,唯一限制我的就是时间。

    5、我也没资格成为标志,也没有什么值得大家去关注,只要有人关注我所作的事情就可以了。

    6、除了人,我对别的题材几乎没有什么兴趣。所以这些年我的拍摄对象一直没有脱离开具体的人。我觉得从人的身上最能体现时代特征。有时一幅表现人的照片可以看作一个时代的缩影。

    7、其实我根本就没有把摄影看成是小圈子里的事情,也不想把自己当成一个纯粹的摄影家。再说我的很多选题并不渴望圈子里的人对它感兴趣。我只是在用摄影的手段表现不同的人生状态和社会变迁,通过图像给更多的人传达我对事物的感受和态度。我不想当纯粹的摄影家正是因为他们所说的那种“成功”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思想。

    8、我早就说过了,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和我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也没必要关心别人怎么说。我关心的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至于我的影像,我认为好就可以了,因为我有我的美学判断和审美标准,不需要迎合别人。

    9、在日常生活中,我所关心的话题本来就是公共话题,就像我读书、上网、社交一样,几乎和摄影关系不大。我不希望我的照片只给圈子里那些人看,我希望我的照片和文字传播的范围更大一些。

    10、我对作品的定位虽然是社会上的普通百姓,但也有明确的目标读者。

    11、作为一个摄影者来说,当然希望自己的照片能够包含更为丰富的摄影语言,尽可能给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量。

    12、我就是一个老百姓,老百姓关注的就是我关注的,我关注的也正是老百姓所关注的。对于选题的判断,我很自信,总觉得我感兴趣的正是老百姓喜欢的。

    13、其实很多技术问题都是初学者和发烧友所关心的事情。关于艺术,我觉得是自己的事情,没必要夹杂别人的思想。

    14、连我自己都约束不了自己,更不希望别人主导我。

    15、(摄影)也不会有多大的可能性,因为摄影不会直接惩治腐败,也不会直接救国。我只希望能够找到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实施自己的计划,把一系列设想变为现实,让更多的人去阅读我的作品。

2009/02/12整理,摘自《黑明——与1000人对话》)       

 

七、姜健论纪实摄影

    1、我喜欢静态和常态的环境肖像拍摄,这和我的性格有关。

    2、摄影的记忆从来都不属于个人,它不管摄影者的情感与意愿,在摄影者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镜头前的人或物就成为历史永恒的记忆。

    3、图像只有成为公共记忆才有价值。我一直为将自己的图像变成公共记忆而工作着。

    4、回忆是需要依据的。我希望后人从我的作品中能够得到人类生存过程中的温暖记忆。

    5、阅读生活、观察细节渐渐成了习惯。

    6、“凝视”是一种有思想的关注,而值得这样长时间观看的一定是有意味的细节。影像细节是可以说话的,我自己首先被那些细节吸引。我知道那些细节的重要。

    7、生活细节最能反映人的品质。

    8、摄影应该是很个人化的活动。我喜欢一个人面对景物和人物进行有意味的观察,和自己选定的拍摄对象交流。我希望我的被摄者能够信任我,这样才能传递有效信息。

    9、静态摄影是摄影史上的经典。它具有丰富的社会信息含量,经得起阅读。

    10、我的摄影显得有点特别。纪实摄影说我不够纪实,观念摄影说我不够观念,艺术摄影说我不够艺术,它既不是报道也不是造型艺术。非让我对自己的摄影有个界定的话,我的摄影应该是有记录功能的艺术摄影。

    11、我很尊重摄影的纪实功能和记录功能,我严格根据影像的记录性工作。我的每一个系列作品的初衷都是要记录些什么,也就是说从纪实进入,有关社会、历史和人。但每一部作品的完成都以某种观念来约束,不是单纯的纪实和艺术。

    12、真正有意义的影像应该具有历史和艺术的双重价值,才会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长存。

    13、我理解的纪实摄影应该泛指那些长期系统深入研究和记录社会、生活、历史的专题摄影,应该是有主线、有叙述的过程。而我是点状的,每一幅肖像是独立的。所有的点只有集合起来连成线,继而形成面来完成它的记录。

    14、一般的报道摄影要讲故事,起承转合,开头结尾,要把一个事件连图带文给你讲清楚,而我总是用充满信息含量的画面来启发观者自己去编影像后面的故事。

    15、摄影史只记录独一无二的摄影家,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我会朝这个方向努力。

    16、整理作品比拍摄更重要,也很难,更要用心来做。

    17、图片只有传播才有效果、有意义,才有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否则拍摄就没有意义。

    18、我的镜头回避了典型的富人和穷人,始终面对着农民中的百分之八十。这些最基层、最众多的人群才是最具“代表性”的。

    19、我想让更多的人习惯阅读肖像。

    20、其实所谓作品并不重要,它们最终还是要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2009/02/20整理,摘自《姜健——档案的肖像》 ,连载于2011/08/03、08/10《人民摄影》报第13版) 

 

八、于德水论纪实摄影

    1、我的路,是一条影像与日子掺和着的路。

    2、由于一段时间没能拍片子了,书本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什么观念啦、本质啦、思考啦,像是把人拽进了地狱,越感到纠缠不清,竟越感到片子不知道该怎么拍了。路,已不是难走,而是走不下去了!我知道,摆脱这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抱着相机到现实中去。

    3、爱情也就是和艺术一样的吧,美,不是艺术的全部;甜,亦不是爱情的全部。艺术里有很多的丑、很多的恶。爱情里也有更多的苦和泪的折磨。

    4、只要能抱着机器就是一种状态。

    5、一旦接触了摄影,立即就被这种几乎是无限制地再现的自由迷住了,不过也很快就感受到这种互为正负的短与长了。绘画对现实世界描摹的有限,恰恰就是其艺术表现的自由;而摄影对现实再现的自由,又正是表现和表达的最大的制约。

    6、对生活、对社会的感知和理解,包括很多的思考都是通过照相机、通过照相机的镜头建立起来的。

    7、一生最幸运的和最遗憾的都因为接触了摄影。幸运的是摄影给了我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与生命连接的行为惯性,因为我只有拍摄,没有其他的方式。摄影使我与这个社会和周围的一切有着一种身历和观照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常常导致我的思索与探究。相机与生活、河流与百姓在我这里是完全对应的关系。可要说遗憾,恰恰也就是摄影了,我在摄影里感受到它的局限与不完整,可这又是我接触摄影现实给定的前提。这就是生活。爱与无奈,都有。

    8、在我的记忆里,所能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酸甜苦辣,都和摄影有着关系……

    9、要知道,摄影能达到“视觉的经典”还只是一个层面,由此能让人进入一个思辨的空间,才是影像更大魅力所在,这才是摄影其“真实”表现的力量。

    10、生活流淌着浮光片影的图像,在我眼前渗现出这样四个大大的字——民间万岁。

    11、我受益最大的还是我镜头里的那部大书……

    12、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可能是我最大的财富了。

    13、我是一个很愿意学习的人,而且比较注意我所关注的领域内出现的新动向。但我也有固执的一面,不会轻易改变自己既有的走向。比如,对数码就很保守。对很多新的东西我会思考,去搞懂它。

2009/03/01整理,摘自《于德水——大地耕诗》)       

 

九、朱宪民论纪实摄影

    1、作为一个摄影者,以纪实的手法表现作品的内容,诠释对生命、对生活的理解,这是我多年来对摄影艺术的追求。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人带来“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就足矣。

    2、摄影为人间目击,要传达人性的课题。

    3、大力士安泰的神力来自坚实的大地。同样,摄影的力量来源于生活。

    4、我拍的大都是系列照片,很少一张一张地发表。我也拍特写,但更多的是注重环境的衬托,尽可能把有时代特点、地域特色的背景拍进去,让观者能清楚地看到他们吃什么、穿什么、摆设什么……我很少逛庙会、赶热闹,拍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常常的生活场景。我希望100年后的人们看到我的摄影后了解,原来100年前人们是这样生活的。

    5、我从不回避自己有成名成家的思想。为什么不成名成家?为什么不尽力成为你那一行里最优秀的?

    6、摄影原来和生活贴得那样紧!

    7、拍照片首先是要爱!爱你拍的土地,爱你手里的相机。

    8、我最有能力表现也最想表现的人首先是在我的故乡,他们是我的亲人,是我最熟悉的人,也是我最有感情的人。

    9、你看我的作品,经常是用长镜头拍的,我不想让老乡觉得我在干扰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不自在。

    10、我的照片里很少有丑陋的人,因为我把他们当成我的父母来拍,当成我的兄弟姐妹来拍。

    11、照片的深度、厚度来源于感情。

    12、在中国,确实有很多贫穷落后的地方,但我会选择人的生活常态来拍。这是我理解的摄影家记录历史变迁的方式,也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13、对于我,情感最重要,情感驱动着所谓摄影感觉。

    14、如果你们还觉得不了解我,就去看我的作品吧!那是我的灵魂,我的生命之源。

    15、我坚信我的黄河100年后能体现它的价值。

2009/03/10整理,摘自《朱宪民——黄河等你来》)       

 

十、王征论纪实摄影

    1、摄影者提供的只能是某种影像事实,它不可能是严格的生活事实。

    2、我还是喜欢并习惯于向影像的客观方面去努力,排斥主观上的两极判断,尽可能地进入影像表达的某种中间状态,尝试着在细枝末节中体现意义……

    3、在我看来,纪实摄影的真正目的,也许是为了发现、收集、保存常态中某种特定时空里有关人类生存的视觉素材,仅仅是素材。对素材的使用和对影像的解读,摄影者大多无法控制。那我们可以做到的,也许只能是每次举起相机时,保持对拍摄对象的尊重,保持自己安静平和的心态。

    4、如果我们用人类学、社会学的观念来审视现实,“纯影像”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影像的完成已经是你田野作业中的一部分。

    5、有一点我觉得比较重要,那就是尽自己的所能相对安静地注视事件发展的全过程和过程中的细节。

    6、这是图片的优势,可以给人们提供凝视的机会。使我们觉得自己可以将诸多影像尽收心底,犹如物象的汇编,因为它可以静止,不但能久看,而且能读。物象同时也是物品,存储方便,能反复读反复理解。但图像也有它的局限性,很多东西难以表达。

    7、现在的照片影像已经不那么决定性的重要了,或者说不是为了“纯影像”,是为了你的考察目的。我觉得我在中国摄影界是个影像最不具备独特风格的人吧。

    8、比如说,在过去按快门的时机我会等待一个布列松的时机,等待一个经典的结构组合,等待决定瞬间的出现,可现在不是。不同的瞬间有不同的瞬间意义,说明性和实证性变得更重要。也许按快门就是为了一个具有某种人类学、社会学意义上的视觉素材,或者一个视觉证据。它可能是一个细节、一个环境、或是一个肖像,什么都可以。

    9、我开始不太重视影像对人的刺激,不重视影像的那种可以进行多义性解释的空间。

    10、我在想除了新闻与艺术,或者除了歌颂与批判,我们中国的摄影人有没有第三条道路,是不是可以叫它影像社会学或影像人类学之路。

    11、当我们整卷整卷地翻看某个摄影师的图像时,不同的编辑,会以不同的方式和主旨,编辑出完全不同的结果。作者的发现远远弱于编辑的解读。

    12、作为摄影者,我们必须要强调的一个概念就是“尊重”,尊重你所拍摄的人和物。无论是自然、土地还是人民,你都必须去尊重。

    13、我拍的都是些常态中的生活,不去强烈地歌颂什么,也不去强烈地批判什么,喜欢借助一些田野的方式去记录。当然有些极端的新闻题材,也许可以忽略某些东西,但还是要讲一个基本的影像道德。

    14、我现在感觉我拍的西海固也许以后自己都无法超越。现在常常有种不会拍照片的感觉,总有一种不好的心理暗示:自己已经废了。

    15、摄影是件痛苦的事,是种折磨心灵的享受。

2009/03/19整理,摘自《王征——寂寞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