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影苑丛谈>其它图文

锐意先锋杭州摄影工作坊之解惑篇

郑忠民  整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摄影工作坊的学员带着各种问题和困惑而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新的纠结和困惑又会不断产生。为了不让学员带着遗憾离开,工作坊的最后一天,2012618日,老师特意安排了“解惑”的环节,让大家将心中的疑惑和盘托出,由老师进行解答,或者由学员们共同探讨。这样,虽然不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但是至少能给大家一些启发,以便理清思路,作出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注:任悦老师因为感冒发烧,未参加当天的座谈。

一、不出国也能看到世界上好的作品

    孙京涛:昨天下午我的讲座《纸上谈兵——经由阅读理解摄影的当代性》,内容太多了些,超时了,没有给大家一个提问的机会。大家如果有问题,现在提吧。

    郑忠民:我有一个问题。孙老师在讲座里给大家推荐了很多不错的书籍,其中不少是外国人写的。我就觉得,国外的书籍好多看不大懂,可能与我们缺少对国外文化语境的了解有关。对我们这样没有出国机会的人来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孙京涛:我已经有八年时间没有出国了。其实,就算你出国,基本上也是呆在一个城市里,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一个个城市跑去看艺术馆,所以也有局限,还不如自己去搜集来看更为广泛。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搜索相关资料来看。比如任悦老师的1416教室、原色资料室、浙江摄影出版社郑幼幼女士的新浪博客等,都很好。在国内展出的国外摄影展览也有不少,包括那么多的摄影节上展出的,还有各地美术馆展出的。所以说,不出国也能看到世界上好的作品,关键在于你会不会去看,是否试图去理解展览作品。

二、大量的东西被我们忽视了

    郑川: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几乎所有题材都被拍摄过了,所有风格都被尝试过了。那么,摄影师如何才能拍出自己的特色?

    孙京涛:真的所有题材都被拍摄过了吗?我觉得不是,70%以上的题材没被拍摄过,大量的东西被我们忽视了。比如会议,谁去拍过会议啊?还有西湖,有谁拍过异化了的、另类的西湖,以此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关注现实,关切我们的存在。不是玩了点新的技术手段就是新锐了,关键要看你的思想深度。新锐是个线性进化概念。其内涵不在于技术和形式,要看你观念的新旧。

    李楠:重要的是向内掌控自己的感受力和思考力。题材和方法仅仅是手段。好像大家对方法很感兴趣,这可以归结到思维问题。

三、景观摄影真的泛滥了吗?

    郑忠民:有人说,中国的景观摄影已经泛滥了,不必跟风拍了。是这样的吗?如果还可以拍,应该如何着手去做?

    李楠:“泛滥”的景观摄影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景观摄影?我们弄清楚什么是景观摄影了吗?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关键是你为什么去拍,表达什么观点、批判和情感。

    孙京涛:景观摄影怎么判断已经泛滥啦?是不是真的泛滥啦?哪些现象表现出来已经泛滥啦?和拍风光、美女相比泛滥了没有?我认为,首先景观摄影没有泛滥,其次国内有价值的景观摄影并不多。景观摄影是随着殖民主义发展而来的,原来是随着地理志的兴起,人们到陌生的地方去寻找黄金、白银等财富,看那个地方是否值得征服,照片拿回国内还可以卖钱。国外的景观摄影就是这么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而国内的景观摄影是近几年才热门起来。但中国的景观摄影师,有多少是成功的?伯丁斯基拍摄中国世界工厂,迈克尔·沃尔夫拍摄香港的建筑,国内有拍这么好的、这么大气的吗?太小样了。

    李楠:景观摄影是批判,是使用影像去批判影像,批判被虚拟化了的现实世界。而国内好多景观摄影仅仅是罗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景观摄影。这就牵涉到如何选题的问题了。有没有提问空间,有没有盲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传播的途径和媒介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不选大题目,要从小处切入。

四、文献摄影并不是单纯的记录

    潘世国:感觉老师对文献性的摄影比较轻视,而钟情于观念类摄影。比如说,我的《龙泉西街》、《护理工》等纪实专题,老师只看了几张,就不想继续看下去了。而对我的《明星风采》、《形·象》等几组带有观念性的专题作品,却很感兴趣。

    郑忠民:我也有同样的疑问。点评我的纪实摄影作品时,孙老师就说过:“摄影的评价性是第一位的,记录性是第二位的。”那么,文献类的影像记录还有意义和价值吗?我的老街专题已经拍了五年多了,还有必要再继续进行下去吗?

    孙京涛:潘世国是在档案馆工作的。文献档案主要包括志和史。你希望你的照片隶属于志和史吗?我们是摄影家,如果我们的照片只能作为地方志和历史文献的插图,我们不如去当史志办工作人员算了。相信大家都是不愿意的。

    当我问你们为什么要拍摄老街时,你们肯定会说:“老街的传统文化是很好的东西,不能丢,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在各地的老街都在逐步消失、减少。”这种照片一定是带有悲剧性色彩的。我们要把老街有价值的、好的一面充分表现出来,还要把它们消失或者即将消失的惨痛表现出来。但你们做到了吗?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是不喜欢没有拍好的文献摄影,而并不是所有文献摄影。当代比较好的文献类纪实摄影家有陆元敏、吴正中、陈锦、李杰等人。大家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李楠:文献摄影并不是单纯的记录,并不是没有评价性的。大家不要陷入文献、纪实、观念、新锐等概念的纠缠中。不要把他们对立起来,重要的是从思维上突破。

五、摆拍不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过程

    陈荣辉:一些知名纪实摄影师采用摆拍的手法,摄影界一直存在争议,我们值不值得这样去做?如何把握纪实摄影中摆拍的度?

    李楠:纪实摄影中摆拍的把握原则是不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过程,非纪实类摄影则可以设计。以姜健为代表的河南摄影群体和以胡武功为代表的陕西摄影群体,关于摆拍和抓拍的主张就不同,有所争论,最后大家还是各拍各的。

    孙京涛:抓与摆,不用纠结,原则是不能破坏事实。尤金·史密斯的《水俣-入浴的智子》,就是摆的,还让他的老婆在边上打灯,你说它是假的吗?现在是世界上最出名的纪实照片之一。

六、世界上好多摄影大师都获不了奖

    潘世国:摄影界的评价体系已有多元化的趋势,除了官方的评价体系外,还有其他民间的评价体系。老师对此有何看法?

    孙京涛:官方的评价体系也在发生变化,如新锐展和“徐肖冰杯”,同样是中摄协搞的,评价标准就与国展、国际影展完全不同。徐肖冰杯第一届分记录类和艺术类,第二届不分类,就是因为这不重要,那样分类是为了便于言说。世界上好多摄影大师都获不了奖,比如戴安·阿勃斯得过什么奖?他们的观念太超前了,给奖就成笑话了。

    李楠:评价标准太多了,流行的评价体系造成了干扰。国内摄影界喜欢跟风,其实评奖有很大的随机性、偶然性。

七、新锐会成为下一个突破和反叛的对象

    贾锦新:“存在就是合理的”之于摄影该如何理解?沙龙化摄影和新锐摄影的比例严重失调,这样的现象如何看待?

    郑忠民:我觉得这是一个金字塔结构,越往上,人就越少。都需要,层次不同而已。

    潘世国:这就是跳广场舞和芭蕾舞的区别。跳广场舞是大众喜欢的。我们参加工作坊是来学跳芭蕾舞的。

    李楠:同存就行,都是社会需要的。新的出来不等于否定和抛弃旧的。新锐会成为下一个突破和反叛的对象。

八、眼光陌生,内心贴近

    傅为新:在拍摄时,是应该融入被摄对象,还是保持一定距离的观看好?也就是如何看待或者选择融入与疏离的问题。

    李楠:用陌生化的眼光观察拍摄对象,但内心是要有情感的,心理上要贴近他们。

    范顺赞:要深入了解对方的生活,才能拍出好的东西。

    陈荣辉:熟悉了才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如果没有这种眼光,你到陌生的环境也发现不了。

九、感官转换训练敏锐感觉

    黄垚庚:如何保持对这个世界的敏锐感觉?有没有什么可供借鉴的训练方法?老师有什么经验可供分享?

    李楠:我在《作为视觉/思维的摄影——一个与摄影无关的讲座》里谈到了感官转换,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训练方法。你还可以从别人的作品里获得灵感。

十、建议学习摄影初期用定焦镜头拍摄

    陈荣辉:什么题材适合用一只定焦镜头(标准、广角或者长焦镜头)拍摄?

    孙京涛:用定焦镜头拍摄的不一定好。但我建议大家在学习摄影的初期用定焦镜头拍摄,因为这样拍摄时,“变焦”基本靠走,在走的过程中,视角就发生了变化,有利于锻炼你的观察能力,并在拍摄中不断调整。但具体什么题材适用定焦镜头则很难回答。

十一、重特大事件的五类照片

    陈荣辉:重特大事件如何进行拍摄表面之后的拍摄,如何做好长期拍摄的准备?

    孙京涛:重特大事件要拍到四类照片:事件现场全景、人性化照片(比如人物受伤、救援等)、财物受损状况、有助于说明事件性质的细节照片(一般用特写)。现在还要加上反映事件的影响的照片。其影响主要在于人,而不是仅仅指物质上的影响,比如经济损失。

十二、建议与期望

    之后,大家分别播放自己的专题作品,老师与学员共同点评、交流、探讨,学员还谈了自己参加工作坊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各种思想观点相互交锋,气氛活泼而融洽,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最后,老师进行了总结,并对学员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孙京涛:我给大家提五点建议:

    1、摄影没有固定的模式;

    2、艺术不表现庸常的东西,艺术与平常无关;

    3、人是奇迹中的奇迹,摄影家要多关注人,历史上有力量的照片都与人有关;

    4、每一位摄影人要找到自己的语言方式,希望大家能“固执己见”;

    5、最后把两个字“稳住”送给所有的人,也包括我自己,也就是内心平静地做事情。名利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作为自己的目标。

    李楠:工作坊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以前的一个工作坊学员对我说:“在工作坊中学习到了思维的方式。”对此我还是很欣慰的。最后说一点,希望大家不要被潮流、观点、概念所束缚,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让摄影更加纯净、简单。

( 写于2012/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