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影苑丛谈>器材知识

器材的技术语言

郑忠民

    

    从来没有一种艺术会像摄影那样,跟所用的工具和器材具有如此的紧密联系。摄影就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器材的演进而诞生发展过来的。摄影是离不开器材的——当然,我们要反对唯器材论。

    就算拍的是同一个场景,使用不同的器材会拍出不同的效果来,不同效果的照片则会带给观众不同的观看感受和情感体验。每一种器材都有自己的特性,产生不同于其他器材的技术语言,进而形成独特的摄影美学。在摄影创作中,器材的选择是关键的一环。
摄影器材有哪些呢?广义的器材包括摄影作品拍摄、制作、输出、呈现等所有环节所用到的工具、设备和附件,其中与拍摄有关的器材主要有胶片、相机、具有拍照功能的其他机器(可拍照智能手机、无人机等)以及三脚架、灯具等附件。本文介绍主要拍摄器材的技术语言。

    一、胶片和数码

    胶片是由对光敏感的单层或多层感光乳剂均匀涂布于片基上制作而成的。感光乳剂由颗粒组成,这种颗粒虽然极为细微,当照片放大到一定倍数,就能肉眼看到,且放大倍率越高,颗粒越粗,并不能增加照片的细节。这些颗粒物的集合构成了用胶片拍摄的照片的影调和色彩。

    对于负片来说,亮部感光充分,发生化学反应后,颗粒物增多,密度增加,在印放照片的时候起到阻光作用,相纸上的该部位呈现亮色;反之,暗部感光不足,颗粒物减少,密度降低,印放后相纸上的该部位呈现暗调。对于正片(反转片)来说,情况正好相反,亮部颗粒少,暗部颗粒多。黑白胶片和彩色胶片都有颗粒,只不过黑白的是灰色颗粒,彩色的是红绿蓝三种颗粒,分别位于不同的感光乳剂层。

    数码照片则不同。数码照片是感光元件接收光的照射,经过光电转换,形成数字化的文件存储而成。像素既是组成感光元件的最小单元,也是形成数码照片的最小单位,它们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每个最小感光单元接收到光信号,经过光电转换,形成数码照片的像素,而像素在数码照片中是肉眼不可见的。在显示屏上百分之百显示数码照片,每个像素对应于显示屏上的发光点(即显示屏的像素点)。如果再继续放大,只能看到“马赛克”状的方块。印放成超过该数码照片精度的大幅面照片时,只能用插值的方式填补像素,否则就只能显示出马赛克了。插值并不能增加数码照片的细节。

    不同的胶片具有不同的特性曲线,其反差、宽容度、色彩等各有差异。一般来说,柯达偏暖调,富士对绿色表现较好,爱克发则擅长表现蓝色,它们的包装盒颜色就暗示了这种色彩倾向。同一品牌的不同型号胶片又有所不同。所以摄影家都有自己喜好使用的胶片,或者根据题材和表现形式来选择合适的胶片。胶片的色彩表现还与后期冲洗、印放的工艺控制有很大的关系。

    不同品牌不同型号数码相机的色彩表现也有差异。从理论上讲,两个人使用同品牌同款数码相机和镜头,使用相同的焦距、光圈、快门、白平衡等相机和镜头设置,对着同一个场景同时拍摄,会得到完全相同的两张照片,色彩、影调都一样。但使用同款胶片、相机和镜头拍摄,可能会得到两张不同的照片,因为胶片后期的冲洗、印放或者扫描、打印都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胶片和数码不同的成像原理、感光介质、呈现特性等导致了所拍照片视觉效果上的差异。总体来说,胶片影像虽然没有数码照片那么清晰锐利,但影调过渡和色彩呈现均较为自然,与人眼所见的现实场景接近,且立体感较强,让人有一种触手可及的代入感。特别是面对大画幅胶片拍摄的大幅面照片,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相对来说,数码影像则具有较为平滑的质感和刻意强化的色彩。我们往往有这种感受:一个很普通的场景,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会感觉“很漂亮”;用胶片相机拍摄下来,则会显得“很平凡”。就是这种“数码味”让人恍惚有一种从现实抽离的感觉,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有点假”。这是数码影像的优势所在,但对于资深的胶片摄影爱好者来说,就成了无法忍受的缺陷。进行数码摄影时,可以根据需要,运用相机设置、拍摄控制、后期处理等手段,强化或者减弱这种“数码味”。

    当然,这种区别有时候并没有那么明显,感受也因人而异。很难说,到底是胶片好,还是数码好。它们有各自的优势,关键看个人的擅长和喜好,以及题材、表现形式、呈现方式的要求等。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数码摄影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就目前来说,135胶片摄影几乎已被数码摄影所取代,中画幅和大画幅胶片摄影则仍有一定数量的支持者。

    真正的艺术家很重视影像的色彩表现。经常能听到有影友说:“我拍摄的数码照片都是原片直出,未经过任何处理。”言语和表情中带有几分得意和自豪。问题是,这样的影调和色彩任何人用这款数码相机都能拍摄出来,那你的照片还有多少个人的特色?数码影像的后期处理非常重要,怎么处理、处理成什么效果,因人而异,因片而异。运用数字影像处理软件能模拟各种胶片的成像特色,不过模拟的终究是模拟的,跟真正使用胶片拍摄的照片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也许有人会说,数码照片也有颗粒啊。对,那是噪点。数码噪点和胶片颗粒的产生机制不同,表现效果各异。

    噪点通常由电子干扰产生,其强度与感光度、感光元件单个像素的尺寸、温度、曝光时间、曝光是否充足等有关。感光度越高、感光元件越大、有效像素越低、温度越低、曝光时间越短、曝光越充足,噪点越少,反之亦然。暗部的噪点比亮部明显。噪点有灰度噪点和色度噪点,灰度噪点表现为灰黑色的杂点,色度噪点表现为红绿蓝色的杂点。相比色度噪点,灰度噪点对像质的影响小一些。以目前的技术条件,在低感光度下,数码照片几乎看不到明显的噪点,但噪点不可能被绝对消除。减少噪点的主要方法有:使用感光元件较大或有效像素较低的数码相机拍摄;使用低感光度拍摄;充足曝光;光线太暗或景物反差较大时,用闪光灯进行补光;不要将相机放在阳光下暴晒,并避免在高温环境下拍摄;开启数码相机的降噪功能;利用软件进行后期降噪等。运用相机和软件的降噪功能会造成细节的丢失。组成数码照片的最小单位是像素,而不是噪点。

    胶片的颗粒跟数码的噪点有类似的特性,也会随着胶片感光度的提升而增强,且暗部比亮部更为明显。在低感光度下,也有可见的胶片颗粒,因为它是组成胶片影像的最小单位。感光乳剂是均匀涂布的,胶片颗粒的排列也是均匀的;数码噪点的产生是随机的,排列较为杂乱,规律性不强。

    有时候,合理运用数码相机的噪点,比如减少色度噪点、制作成黑白照片等,可以取得类似胶片的效果。

    二、不同画幅的相机

    按照画幅,相机主要分为大画幅相机(又叫技术相机)、中画幅相机、小画幅相机。大画幅相机使用散页胶片拍摄,胶片的规格较大,用英寸来表示,常见的有4×5、8×10,还有5×7、16×20等。中画幅相机又叫120相机,既有胶片的,又有数码的。胶片卷装,宽5.6cm,习惯四舍五入,称为6cm。按照画幅比例的不同,分为6×4.5、6×6、6×7、6×9、6×12等。中画幅数码相机则有数码单反、数码无反、数码后背之分,感光元件的规格多为44×33mm。小画幅相机又叫135相机,分为胶片相机和数码相机,其卷装胶片或者感光元件的规格是36×24mm,也有比这个规格小的APS相机。

    这些相机的影像差异不仅仅体现在画幅上(画幅也是语言),还体现在拍摄功能、方式等带来的视觉语言上。

    首先是画幅不同。更大的画幅意味着更高的清晰度、更丰富的细节和更细腻的层次。当代摄影步入了“大时代”,展览作品往往要印放到一米以上,甚至数米的长度,这客观上刺激了中大画幅相机的使用。这是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大件作品抗衡的不二选择,是博物馆、美术馆、艺术中心、画廊等大空间展示的需要,也是摄影艺术受资本和市场双重影响的结果。135画幅的作品则适合小型展览、摄影书、报刊等的展示。

    使用中小画幅数码相机,运用矩阵拍摄、后期拼接的方式,也能取得超高的像素,制作超大幅面的照片。

    其次是景深不同。不同画幅的相机,其标准镜头的焦距不同,如135相机是50mm,120相机是80mm,4×5相机是150mm,8×10相机是300mm。我们知道,景深与镜头的焦距、光圈和摄距有关。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浅。比如你拍摄一幅环境肖像,用135相机和标头,光圈打到f/8,照片中的人物及其前后景物都清晰了;用120相机和标头,同样是f/8,人物前后的景物开始有些模糊;如此类推,当用8×10相机和标头f/8拍摄,人物除了焦点处(比如眼睛)清晰外,其他部位都已虚化,更别提前景和背景了,甚至换用广角镜头以f/8拍摄也清晰不了多少。用大画幅相机拍摄,为了追求较大的景深,除了可以运用移轴功能外,往往要把光圈开得很小,一般要f/22以上,甚至f/45、f/64(这也是摄影史上著名的“f/64小组”名称的由来)。更小的光圈意味着更慢的快门,根据光线条件,快门在数秒至数分不等。

    再次是拍摄方式不同。大画幅相机庞大笨重,操作繁琐复杂,拍摄精细缓慢,不可能用于快速抓拍,加之往往要数秒甚至数分钟的曝光时间,拍摄的题材自然有很大的限制,拍摄的效果也大不同于中小画幅相机。客观、理性、冷静、沉稳是大画幅照片的共同特点,风景照片大气庄严,静物照片沉稳庄重,人物照片宁静威严。这是作者对世界的“凝视”,观者则借助这样的照片完成对世界的“端详”。中画幅相机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影像沉稳中带有灵动的气息。小画幅相机则灵活便利,适合抓拍快拍,影像灵动跳跃,是对时间空间的瞬间切片。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小画幅相机的发明和普及,会产生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罗伯特·弗兰克的“非决定性瞬间”,戴安·阿勃斯、李·弗里德兰德和盖瑞·维诺格兰德等人的“新纪实”。

    最后是能否进行移轴。我们人眼是一个“超级移轴相机”,会自动矫正透视变形。当我们抬头仰视高大的建筑,或者低头俯瞰城市的风景,都不会觉得建筑产生了上小下大或者上大下小的变形。但相机则不同,它会忠实地记录下这种透视变化。大画幅相机具有移轴功能,能够矫正这种变形,还能让某个平面前后都清晰,也能反其道而行之,只让拍摄场景中的某个区域清晰,其他部位都予以虚化。中画幅相机则没有移轴功能。135相机的移轴镜头有一定的移轴功能,但移轴的幅度没有大画幅相机那么大,而且由于画幅、景深、拍摄方式的不同,拍摄的效果也有差异。运用大画幅相机的移轴功能拍摄的照片往往具有一种庄严的仪式感。

    除了以上两方面器材外,还有其他拍摄器材(如可拍照智能手机、无人机、宝丽来相机)、各种古典工艺(如湿版、蓝晒、蛋白、铂金等)、各种拍摄附件(如三脚架、灯具等),他们都有各自的技术特点和视觉语言。

    在摄影创作中,器材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往往会决定作品的成败。器材的选择不是“情怀”两个字能够轻易概括和解释的,背后牵涉到其技术语言、摄影美学等深层次的东西,因跟风、模仿等选择器材另当别论。但普通摄影人可能会忽视掉这一选择过程,习惯有什么器材就用什么器材(多为数码单反或者手机),这不是一个严谨的创作态度。

(2018年6月1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