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影苑丛谈>创作体会 2007“扫街”感悟 郑忠民 |
“扫街”一词的涵义,搞摄影的大多知道。我认为,“扫街”之“街”一般是指城市、乡镇的街道巷弄,也包括公路桥梁。如果是乡村的道路上拍摄的,则往往归入民俗风情摄影。 我是从2000年开始业余摄影创作的。那时,我除了喜欢拍摄乡村风情风光外,还很喜欢“扫街”。时常带上三脚架,跑进街边的老店,以逆光拍摄店内人物、场景。追求古朴典雅的气息,讲究构图、光线、色彩、影调。而对街上的“风景”却很少顾及,新大街更是不会去“扫”的了。现在看来,那不能算是真正的“扫街”。虽然不会去摆拍,但影像仍然不够自然、生动、鲜活——画面的漂亮掩盖不住主题的浅薄。 2005年至2006年,因公务、家事缠身,很少外出拍片,自然“扫街”一事也搁下了。 2007年,除6至8月份很忙外,其它时间还算空闲,于是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外出拍片了。上半年经常往乡村里跑,但两年没怎么拍片,发现这世界变化真是快——多数乡村冷冷清清,除了老人、孩子外,找不到几个青壮年(都外出经商、打工去了),拍摄民俗风情的兴趣于是大减,就渐渐转向“扫街”了。初时与往年一样,多往老街古店跑,但拍着拍着就感觉厌烦了,好像拍的片都差不多,没有什么新意和特色。后来有意识地将拍摄范围扩大到大街小巷、公路桥梁、车站码头,三脚架也不带了,抓拍、抢拍、盲拍、偷拍、跟拍、追拍并用,长焦、中焦、标准、广角变换,至年底,似乎“扫街”的感觉有点出来,兴趣也大增了。由于条件限制,不能经常远赴外地拍摄,我就充分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时间,往就近的乡镇跑。松阳县城西屏镇是逢农历一、六集日,古市镇是逢四、九集日,这样基本上每周双休日都有一个集日。不管是天朗气清,还是雨疏风骤,我都会去集市走一趟。一周不拍,就感觉浑身不自在。 功夫不负有心人,“扫街”也能出成效。我的“扫街”片《其乐融融》入选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赶集》入选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期间举办的“感受丽水”摄影大赛,《街头时尚》发表于2008/01《丽水摄影》。这都是对我“扫街”成绩的充分肯定,使我的“扫街”兴致大增,“扫”得更勤更多了。 回顾一年来的“扫街”历程,虽有成绩,但总的来说,还是“扫”得有些乱,没有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到底“扫街”的时间并不长,“扫街”的经验还不丰富——但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变化和进步。从上半年多拍摄民俗风情到下半年逐步专注街头猎影,从多往老街古巷里跑到走上街道公路,从开始的不知所措到渐渐感觉有物可拍,从以前多用中长焦抓拍到年底尝试广角盲拍、偷拍,我在不断摸索,也在不断进步。 “扫街”属于纪实摄影。纪实摄影有两种表现形式:黑白和彩色。目前似乎黑白纪实摄影更受青睐。但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以黑白影像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还是现实的原始影像吗?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因为黑白摄影的魅力已被业界所公认,很多纪实摄影家就喜欢用黑白灰的影调来表现现实。 二、如将拍摄的彩色影像去色,还是拍摄的原始影像吗?这是一个有点问题的问题。多数纪实摄影家是用黑白胶片拍摄纪实作品,或直接用数码相机拍摄黑白纪实作品的。但既然彩色照片登在黑白的报刊上都能算是纪实或新闻作品,那也许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为给后期制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提高影像素质,本人创作采风全部用RAW格式拍摄,“扫街”片也不例外。但我想,今后我要参赛、参展,甚或举办个展、出版画册,是将彩色片去色呢,还是保留色彩?在本人的不少“扫街”片中,色彩已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的改善使街头的“风景”色彩斑斓。既然如此,就让色彩在我的“扫街”片上闪耀吧。现在重要的是要多拍片,拍好片,其它事情还是留待以后再伤脑筋吧。 街上有拍不尽的题材。我将继续努力,将“扫街”进行到底。也许十年、几十年之后,我会拥有数量可观的“扫街”片。它们能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的发展进步,是社会的宝贵资料,也是我的精神财富!
《其乐融融》入选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2007/02/04摄于浙江省松阳县玉岩镇
《赶集》入选“感受丽水”摄影大赛 2007/11/20摄于浙江省松阳县西屏镇
《街头时尚》发表于2008/01《丽水摄影》 2007/11/20摄于浙江省松阳县西屏镇
(2008/01/03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