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佳片长廊>创作体会

郑忠民解读《乡村空间》

郑忠民

  

线上摄影公开课记录

郑忠民解读《乡村空间》

(根据课程语音整理)

郑忠民

 

    时间:2019年1月20日20:00-21:30
    形式:线上公开课,网络直播
    主持:安光系-留英学者、媒体专栏作者、“我们一起学摄影“训练营”创办人
    主讲:郑忠民-摄影师、报刊撰稿人、《乡村空间》画册作者
    主题:围绕《乡村空间》专题及画册,谈谈如何把乡村题材拍成作品,如何出版一本摄影书。

 

    温馨提示
    本次讲课内容是精华版,有所精简。想看完整版,请长按下面的邀请码,识别二维码,进入直播室回看课程。

 

开场白

    大家好,我是来自浙江的摄影师郑忠民,也是安光系老师“我们一起学摄影”高级班的学员。首先,感谢安老师给我提供一个与大家交流的机会。现在群里有上千人了,这在现实中是难以做到的,是移动互联网络把我们聚在一起。只要有一部手机,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收听,随时随地回看。这是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也是我们相互之间的缘分。

    大家知道,我的《乡村空间》刚刚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出版的第二本摄影书。第一本是《老街上的能工巧匠》,2018年初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今天的主题是:围绕我的《乡村空间》这个专题以及画册,谈谈如何把乡村题材拍成作品,如何出版一本摄影书。

    《乡村空间》画册是“乡村空间”影像调查项目的阶段性总结和展示。这个项目聚焦于乡村的公共空间,以浙西南地区为主要范围,对乡村中新出现的典型建筑和公共设施进行影像采集。画册收录了乡村空间的调查影像以及作者自述、专家评论、个人访谈等。群里有的老师、朋友已经拿到我的画册了,更多的还没有拿到。我不太希望大家看了我的画册,发现我今天讲的内容与画册里的文章内容差不多,所以我会尽量给大家谈谈画册里没有讲到的东西。我先把今天的内容讲完。大家可以在群里讨论,也可以提出问题。课程结束后,我会尽力解答。

    在开始前,先插播一个小广告。这本画册是我自费出版的,大度20开,156页,定价180元,目前优惠价九折,就是162元,国内顺丰包邮,有签名。有意购买收藏的,可以加我的微信zheng-zhongmin与我联系(非诚勿扰)。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忠民艺轩”上面有我的摄影作品和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下面是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

    我还有一个个人网站,也叫“忠民艺轩”,网址是zhongmin.net,里面有我的所有的摄影、书法、文学作品和文章。

    今天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我,也就是进行简要的自我介绍;二是关于《乡村空间》专题,主要谈谈这个专题的拍摄经过和创作理念;三是关于《乡村空间》画册,主要谈谈这本画册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效果。

一、关于我

    我的摄影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 1994-2000,学会“照相”:1994年读大学时选修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摄影选修课。这个阶段主要是解决技术问题,拍摄题材没有限制,随性而为。

    (二) 2000-2006,开始“摄影”:这一阶段,我拍摄的大多是唯美的风光、民俗照片,属于“打龙”的快乐摄影一族。后来发现,这并不是我所要的摄影,我需要的是用摄影这个媒介去表达我对社会、艺术、人生的看法,而不是玩玩而已,于是从2005年开始了漫长的转型过程,其间充满了纠结和困惑。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线上线下的学习平台,该买哪些书读都没数,只能靠自己摸索。这个阶段拍的多是单幅,片子主要用于参加比赛。

    (三) 2007至今,转向“纪实”:2007年以后,我开始尝试着做纪实摄影。刚开始是“扫街”,然后是拍摄有关老街的专题。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参加了丽水市委宣传部举办的丽水摄影研修班学习,当时就觉得这个研修班会对我今后的摄影创作产生重大的影响,事实证明也是如此。这个研修班每个月邀请一名教师来丽水上课,期间还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进修半个月。授课教师是国内22位摄影界专家,他们中有摄影家、理论家、评论家、策展人、图片编辑、大学教授等,几乎涵盖了摄影界各个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参加研修班学习极大地开拓了我的眼界,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光学习笔记就记了18万字。2012年,我参加了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举办的首个工作坊“锐意先锋”杭州摄影工作坊。工作坊有三个导师:任悦、李楠、孙京涛,对我的帮助也很大。后来,我还参加或者旁听了省内的摄影研修班、工作坊、研讨会、讲座等,参加线上线下的培训班、论坛,以及进行大量的阅读学习。这个阶段做专题摄影,成熟的专题基本上都是在2011年至2012年以后推出的,并且逐步探索,吸收当代摄影的表现方式。

    我的主要展览经历有:

2011年 《百工》,“土地·岁月·人民”摄影联展,美国三个城市及丽水摄影节巡展
2012年 《人家物语》,第二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
2013年 《棚户区》,“棚户区”摄影联展,丽水摄影节;《中堂》,“物语”乡土摄影五人联展,丽水摄影节
2014年 《寻常物》,第七届杭州市民摄影节;《父亲的工具》,“直觉与转变”摄影联展,丽水摄影博物馆
2015年 《中国山水》,丽水摄影节优秀展览;《极简至美》,“手机的本子”特别展,大理国际影会;《老街记忆》,“江南秘境”摄影联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016年 《中国山水》,第二届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摄影双年展;《乡村空间》,“凝视”2016 浙江摄影工作坊作品展
2017年 《乡村空间》,提名入选2017浙江纪实摄影展;《乡村空间》,“空间·新风景”摄影联展,广东长安摄影周;《乡村空间》《极简至美》《褪色的田园》《碧湖新农村》,丽水摄影节
2018年 《乡村空间》,乡村记录者群展,第三届宁波国际摄影周

    虽然我在2009年的时候就参展了丽水摄影节,但那是与影友一起做的联展,展出的不是自己的专题个展。从上面的展览经历来看,我的专题作品基本上是在2011年至2012年以后推出的,丽水摄影研修班和“锐意先锋”工作坊的学习经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可以说,从2005年到2012年,我历时六年多才完成真正的转型。我特别要感谢浙江摄协和丽水市委宣传部提供给我的学习机会。

    归结为一句话:学习很重要,找到好的学习平台很重要,找到好的老师更重要!

二、关于《乡村空间》专题

    我是怎么想到要拍摄《乡村空间》这个专题的呢?

    以前我的专题作品有很多是关于传统题材的,如《百工》《老街生活》《人家物语》《中堂》《百年香火》等,关注的地域主要有两个:老街和乡村。作品带着一种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和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期待。近几年开始关注乡村出现的一些新的变化,并推出了几组专题作品,如《褪色的田园》《中国山水》《乡村空间》等。

    《乡村空间》的拍摄最早源于2015年的时候,我关注到当地农村村口的大石头,就是通常叫做景观石的大石头。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作为村标,上面写着村名,或者再加上村子的宣传语,既有交通指示的作用,也有装饰村口的功能。它们都价值不菲,从几万到一二十万。但拍摄了一些景观石的照片后,发现问题了——这种石头虽然在村口的环境中比较突兀,也能形成一种新的关系和语境,但它本身蕴含的信息量是不够的,而且石头上的村名和宣传语指向性太明确,可供解读的空间不足。

     大家可能会关注到,我的《乡村空间》专题是有意避开文字的,除非文字能与画面中的其他元素融合。因为文字会对影像的意义进行框定,用一个专业术语来说,就是“锚定”,限制了影像本身蕴含的丰富含义,也就限制了观众和专家对影像意义的联想、想象、阐释和升华。比如画册中的这两幅对页照片,拍摄的是武义的两个村庄的村标。左边村子的村名“郑回”做了艺术化处理,与村标本身结合得比较好。而右边的村标正在建设中,村名“锦平”还没有写上。我第二次去的时候,村标已经建好,村名也已写上。看那场景,我就没有了拍摄的欲望。这张照片中村标的建设场景寓意乡村的建设正在持续进行中,乡村的面貌也在持续改变中。我参展2016浙江摄影工作坊作品展时,这张照片选作参展画册的封面照片。有的建筑的正面有字,背面没字,如果不影响拍摄,我会选择从背面取景拍摄。

    从村口的石头,我继而关注到乡村中新出现的其他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比如凉亭。凉亭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但留下的古凉亭并不多,现在农村里的凉亭基本都是重建或者新建的,而且其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代的亭子多是用来装饰山水园林的,比如北京、苏州等地园林中的亭子,体现的是古人对那种闲适雅致生活的想象和追求。而现在的亭子虽然吸取了传统亭子的建筑元素,却是为了美化村庄,吸引游客来旅游的。还有一种亭子就是观景亭,比如我刚发的这张照片里的亭子,也是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需要而建设的,多建在村外的制高点,可以远眺村落、茶园、农田等田园风景,往往也是摄影创作的绝佳地点。当然,这幅照片的背景看不到了,被雾气所遮蔽,画面中有大面积的留白,这正是我想要的一种意境。

    凉亭非常多,基本上大一点的村子都有,有的村子还不止一座。原来想进行地毯式的扫描,比如拍摄100座亭子,展览时矩阵式排列,展示效果应该不错。后来发现,亭子的样式大同小异,这样的影像有些雷同(虽然雷同也是乡村建筑的一个特点);浙西南地区属于山区,地形复杂,乡村环境也很复杂,特别是建在村子里的亭子,背景杂乱,不容易拍好。就算拍下来了,或许有其档案文献性,却缺少了影像本身的艺术性。

    我需要考虑的是,将关注点回到影像本身,注重组织结构画面里的各个要素,形成新的关系和语境,增强影像的开放性、隐喻性和象征性,展现传统与现代冲突碰撞、混杂交融、若即若离的复杂关系,通过影像将我的思考带入社会讨论层面。

    确定这样的拍摄思路后,我就开始注重选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乡村建筑来拍摄。我的家乡松阳是浙江省丽水市的下属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做得很好,可以说是全国的一个典型样本;同时,松阳的乡村建设也很有特色。收入画册的60余幅作品中,有将近一半是在松阳拍摄的。但对于一个长期的、大型的影像调查项目来说,松阳乡村的建筑设施的丰富性和典型性肯定不够。于是,我将拍摄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丽水的各县市区,以及武义、永康等周边县市。

    这个项目采集的建筑设施涉及乡村交通、环境、卫生、体育、旅游、文化、市场等诸多方面的建设。这些建筑设施的不断出现和持续演变使得乡村的公共空间呈现出现代化、城镇化、园林化、景点化、同质化、奇观化等诸多特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农村建设的价值取向与文化形态,以及在全球城市化进程背景下,中国乡村受消费意识形态和权力双重影响而产生的诸多变化。

    “乡村空间”影像调查项目正式开始于2016年初。我凭该项目入选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举办的2016浙江摄影工作坊,得到了傅拥军、卢广、邵文欢、沈珂4位工作坊导师的精心指导。工作坊为期半年多,共有20名学员,采取集中授课与分组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每个导师带领一个5人小组,我属于沈珂导师组。我们组是每个月集中一次,各学员汇报创作进度,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导师们的精心指导下,我的《乡村空间》专题得到了完善和提升。2016年12月,《乡村空间》参加2016浙江摄影工作坊作品展。沈珂老师还教我如何设计画册,在这个展览上就同时展出了我设计的同名画册。这为我今后亲自设计画册打好了基础,真的要特别感谢沈老师!

    《乡村空间》的主要展览和传播经历:2016年9月,《乡村空间》入选2016“瓯江行”丽水摄影大展。2016年12月,《乡村空间》参加“凝视”2016浙江摄影工作坊作品展。同月,我作为团队带头人的松阳原点影会入选丽水市第二批重点文化创新团队,《乡村空间》被列入团队的个人项目。2017年11月,《乡村空间》参展丽水摄影节和长安摄影周。同年12月,《乡村空间》提名入选2017浙江纪实摄影展。2018年4月,《乡村空间》入选丽水市第三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扶持项目。2018年10月,《乡村空间》参展第三届宁波国际摄影周。《乡村空间》还即将发表于《中国摄影》杂志2019年第2期,以及《人民摄影》报(注:刚刚得到消息,《中国摄影报》也将刊发《乡村空间》)。

    综上所述,《乡村空间》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展示,也得到了业界的肯定和鼓励。今天的交流其实也是一个分享和传播的机会。

    《乡村空间》从空间景观的角度切入中国乡村的演进和变迁。国外的景观摄影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很成熟了,而国内则差不多到了九十年代,一些摄影师才逐步从对事件的关注转向对空间景观的关注,这就是中国当代摄影的空间转向。通过空间景观的变化表现社会的发展变迁,表面上安静沉默,实际上更有力量。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空间景观急剧变化,受到国际当代摄影的影响,景观摄影在国内流行起来。景观摄影的样式当然可以拿来使用,关键是你要拍什么(即主题的选择),拍成什么(即表现形态的确定),表达什么(即观点的传递)。

    我们知道,普通的拍摄方式会产生透视变形,表现在仰拍、俯拍和斜着拍时,也就是被摄景物与相机的焦平面不平行时,景物会产生近大远小的变形。而人眼会自动校正这种变形。景观摄影特别注重画面经营,讲究“横平竖直”。为什么要横平竖直?我想,这是为了排除掉任何可能干扰画面的因素,包括透视变形,还原事物本来的面目,取得人眼观看的视觉效果,让观众关注影像本身,通过影像“凝视”被摄景物,进而体悟艺术家的表达诉求。

    要消除透视变形,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校正。主要有三种办法校正透视变形:一是使用135相机的移轴镜头;二是使用大画幅技术相机的移轴功能;三是使用电脑后期校正。第三种方法会降低像质,不推荐使用。我使用的是数码单反相机加移轴镜头的办法。为什么不使用大画幅相机?这个原因很复杂,在拍摄的便利性、环境的适应性、后期的便捷性、财力的经济性等方面,大画幅相机的使用都远不如数码单反相机(注:其实透视变形是自然现象,是不可能消除的,而这种拍摄时的校正是让被摄景物与相机的焦平面平行,再根据需要上下左右移轴,即平行移动光轴,取得被摄主体“横平竖直”的效果)。

    经验丰富的大画幅相机摄影师会一下子看出我的作品不是大画幅相机拍摄的,但在以前《乡村空间》的几次展览现场,还是会有观众问我,这些照片是不是大画幅相机拍摄的。我的展览作品都是大幅面展示,比如125cm乘100cm。而且我的大部分照片都是接片的,像素有大的提升,这样大的尺寸,虽然有些勉强,清晰度尚可。我的照片的画幅比例跟大画幅相机拍摄的照片一样,都是四乘五或者叫八乘十。为什么用这种画幅比例,而不是135相机拍摄的三比二?我尝试过各种画幅比例,感觉三比二适合人眼日常的观看习惯,但对于我这个题材来说并不是很适合,特别是对一些比较高大的建筑,画幅显得太宽。而方幅对于扁平的建筑来说,又显得横向过于局促。于是,我就选用了折中的四乘五比例。而且这种画幅比例更有一种庄严感和仪式感。

    曾拍过一些乡村建筑的侧面或者局部照片,感觉不是很理想。后来基本上就只用中轴对称的构图方式拍摄建筑的正面或者背面。观众与建筑相互凝视,表现主题也最为直接有力。

    我选择阴雨天气拍摄。这时,天空是灰蒙蒙的一片,没有蓝天、白云抢夺观众的视线;被摄景物影调丰富、细节毕露,不会被阳光的阴影所遮掩;画面中没有人,整体的氛围安静沉稳。最好下点小雨,阵雨也行,有雾更好,那种湿漉漉、灰蒙蒙的感觉与江南风景的意境、乡村田园的意趣和谐搭配。基本上是在秋冬季节的阴雨天拍摄,春夏季节天气多变,基本上就拍不了了。

    我拍片子向来独来独往。艺术创作本来就是很个人化的东西,当然要独自完成。往往是自己一个人,开着车子,行走在乡间。有时候去一个偏僻的村子,路上竟然碰不到一辆车,碰不到一个行人。孤独是常有的,但当拍摄到好片,又觉得非常满足,感觉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这样的拍摄方式,别人想跟着,也是跟不牢的。路上看到有意思的场景,会随时停下车子拍摄。有时候到了村子,一看没什么可拍的,随即离开。对于可拍的东西多的村子,会慢慢地拍上半天。平时工作忙碌,休息日也不一定能够外出,再加上季节和天气的限制,可拍的时间非常少,所以拍摄的进度很慢。为了抓紧时间,集中精力拍摄《乡村空间》,我外出时,对其他题材的东西就会视而不见。所以近三年来只安心拍片,几乎不再参加各种地方性的摄影比赛。

    丰子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小处能见大,弦外有余音。”(注:语出《丰子恺画集·代自序》:“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我觉得,这句话用在摄影里也是非常贴切的。

    “小处能见大”。小,就是要从自己的切身生活经验入手,尽可能地在自己的生活范围之中选择拍摄的话题。切近、熟悉的东西更值得深入挖掘,体现专题的厚度和深度。如果舍近求远,往往是走马观花而已。大,就是题材虽小,但有其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的背景,讲述的是大的时代背景下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以小见大”,“大”才能接地气而感人;“小不见大”,会沦为无关痛痒的自娱自乐;“以大见大”,“大”如空中楼阁,飘忽不定,是会掉下来的。我的《乡村空间》拍摄于以我的家乡松阳为核心的浙西南地区,是乡村中新出现的普通建筑设施,但他表现的是中国乡村发展变化这样一个大题目。

    “弦外有余音”,就是作品要留有解读的空间。首先,要回归到影像本身,通过组织结构画面里的要素,形成新的关系和语境,增强影像的开放性、隐喻性和象征性,让观众能够细细体会感悟,并作出自己的解读。其次,作者自述、文字说明等不能写得太直白、太详细、太死板,把影像的意义给框住了,失去了进一步阐释发扬的空间。再次,在做展览、做画册时,要合理运用展览空间、画册页面的设计元素,形成一种场域,营造一种气场,进一步提升观念表达的情境和联想想象的空间。

三、关于《乡村空间》画册

    近年来,摄影书热了起来,相关的讲座、培训(工作坊)、评比、展览等活动渐次多了起来,摄影书的市场慢慢见好。在这个电子阅读的数字时代,摄影书还能受到重视和欢迎,其根源在于看有形的纸质书与看虚拟的电子书的感觉完全不同。用手去触摸纸张,一页页地翻开,扑面而来的是纸张和油墨散发出来的清香,映入眼帘的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设计精美、印制精良的书页,给人以视觉、嗅觉、触觉的综合体验,这是屏幕阅读所无法超越和取代的。以展示摄影师作品为主的摄影书则往往被称为画册。摄影书已成为摄影师展示传播作品的重要载体和途径。那怎么做一本属于自己的摄影书呢?

    摄影书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编辑、设计、印制三个阶段,印制出来后还要发行。摄影师可以把相关工作交给专业人士,如图片编辑、设计师、出版人等来做,也可以亲自编辑、设计并寻找印厂、跟单监印。当然,这需要你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和相关的专业知识。

    前面介绍过,我的《乡村空间》参展2016浙江摄影工作坊作品展时,就采取了墙面作品与画册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墙面作品为大幅面展示,强调影像带给观众的视觉震撼,并注重细节的呈现。画册则注重影像的视觉逻辑,由此带出对相关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两者同时展示,可以起到互补和交融的作用。但当时这个项目的拍摄还不到一年,画册中的部分作品质量不高,有滥竽充数之嫌,且印制质量一般,色彩影调都达不到高标准的要求。

    “乡村空间”是我策划实施的一个长期影像调查项目。这本画册的编辑出版是该项目的阶段性总结和展示。本来按照计划,我是希望再拍摄一两年,然后出版的。2018年4月,“乡村空间”影像调查项目入选丽水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扶持项目,项目的完成有时间要求,不得不把出版计划提前。

    这本画册收录60余幅乡村空间的影像,以及作者自述。摄影评论家、策展人、我的导师沈珂老师和摄影评论家、策展人、出版策划人姜纬老师分别撰写评论文章。还收录了浙江传媒学院摄影采访小组于2017年1月对我的访谈。

    首先请看封面。封面是请程音和老师设计的。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沟通,希望封面能简洁大气,并直点主题。封面照片的选择我们讨论了很久,最终确定了这幅。《乡村空间》的拍摄始于我对家乡松阳乡村建设的观察和思考,书中有近一半的照片是在松阳拍摄的,所以我希望封面也选择在松阳拍摄的照片。这是建于松阴溪绿道边的一座驿站,供游客喝茶、休息用的。驿站的一侧在一排透明玻璃片似的东西上画上了工人采松脂的场景,现实场景中真实的松树林与驿站里虚拟的松树林互为呼应,很有意思。松阳有很多人在外地从事松香行业,形成松香文化,松阳还建有松香博物馆呢。

    “老街上的能工巧匠”与“乡村空间”这两个项目都是基于影像调查的方式来展开的。与前者重视对被摄对象的采访调查、文字整理不同,在“乡村空间”这个项目中,我将关注点回到影像本身,通过影像将我的思考带入社会讨论层面。这本画册的内文由我亲自编辑设计,没有给照片加上图注,而且将作者自述、专家评论、个人访谈和图片索引均放置在图版之后,让读者翻开书页,首先从影像本身去体味、感悟、阐释,再与书后相关的文章进行对照、分析、解读。这个项目是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艺术创作,或者说,我把影像调查当作艺术项目来做了。

    照片的编排基本采取右侧单页排版的方式,而没有采取跨页、出血等设计元素。我的照片不是叙事性的,而是状态性的,本身较为沉稳冷静,按照隔页一图、大小位置相同的样式规矩排列,就不会让读者被夸张的设计吸引,转而关注影像本身。

   

 

    但我又没有全部采取这样编排的方式,而是每隔六七张出现一个“跳跃”,即出现一个对页或者右页照片(即一张书页中的正反面都有照片,后面紧跟一个空白书页)。对页和书页上的两幅照片是有关联的,比如对页的照片在结构上相似,或者是同一个设施不同时间段的景象;书页的正反面照片是同一个建筑的外景和内景,或者正面和背面。

   

    这样的编排方式有点像是音乐中的和弦,听起来每小节的节奏是一样的,但用不同的和弦弹奏起来,音调却是有变化的。而那张空白书页就像是休止符,能让读者的眼睛得到短暂的休息,并充满对下一个页面照片的期待。

   

    这是村民公寓的门口和内景。

   

    这是一座桥梁的外景和内景。

   

    这是同一个建筑的正面和背面。

    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有一句话叫“计白当黑”(注:语出清代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上》:“是年受法于怀宁邓石如完白,曰:‘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是指将书法作品中字里行间的虚空(也就是白的地方)当作实画(也就是黑的地方)一样布置安排,白的地方虽然没有墨迹,也是整体布局谋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创作中还有一句话叫“少即是多”。书籍的版式设计也是如此。试想,要是我把每页都排满,60多幅照片变成120多幅,甚至更多,效果如何,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照片的编排顺序也是有讲究的,比如开头的两幅照片我选用的是车站,也就是乡村中的汽车停靠站。第二幅照片要是不说明,大家或许都猜不到拍的是车站。车站既是一段路程的开始,又是中间的经停点,还是一段旅程的结束。结尾照片拍的是纪念碑,是红色乡村旅游的代表。

   

   

    一个朋友看了我的书,说我的编辑设计比较大胆,效果却很不错。我看的国内外画册并不是很多,是否大胆不敢说,最后的呈现效果如何,要由广大读者来评说。我不是专业的设计师,摄影书的编辑设计肯定不是我的长项,我只是把我的想法传达给读者。我的导师沈珂老师,还有浙江摄影出版社的郑幼幼老师,他们都有丰富的出版经验,能给我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我也会与朋友交流想法,吸取有益的做法。在此非常感谢!

    要说有没有什么遗憾,我觉得,一方面,对外地的乡村建设情况不是很了解,肯定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建筑设施没有拍摄下来;另一方面,大度20开的尺寸,21cm乘22.5cm,虽然有利于携带和翻阅,这样的开本还是太小了,不能体现出乡村空间更多的细节。这主要受制于经费的限制。我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把书做到最好,比如内页用的是157克日本进口雅韵纸张,色彩的呈现非常好。
虽然摄影书的市场风生水起,但销售最好的还是摄影器材和技术类书籍,摄影师的个人作品集的销售还不尽如人意。这说明,大多数影友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建立起对摄影的基本认识框架,没有从思维观念上进行根本的转变,也就没有进入“技进乎道”的层次。

    不过,我还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五六年前,我根本不会想到自己会出书,而现在我已经出版两本书了。目前我已经着手准备第三本书的出版,就是我的摄影文集《忠民谈影》,预计明后年出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关于摄影专题创作、摄影书出版的基金、奖项、扶持项目等,丽水就有瓯江文化奖、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四个一批”人才扶持项目等。未来的创作环境肯定会越来越好。

   

    下面又回到广告时间。《乡村空间》画册定价180元,优惠价九折,就是162元,国内顺丰包邮,签名。有意购买收藏的,可以加我的微信zheng-zhongmin与我联系。

    本次课程到这里基本就结束了。感谢大家的支持!借此机会,还要感谢所有曾给予我无私支持与帮助的家人、老师和朋友们!再次感谢安老师提供的交流机会!

    谢谢大家!在这里,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