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艺海文心>感悟乎?评论乎?

乌镇当代艺术之旅2

郑忠民

    

Humans Since 1982《时间永不停歇61c》

    时隔三年,以“时间开始了”为名,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再度归来,带给人们无以伦比的视觉盛宴。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是乌镇实施文化复兴计划、打造文化小镇的重要举措。两届邀请展的成功举办创造了当代艺术介入古镇开发的“乌镇模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雅娜·文德伦(Jana Winderen)《隔骨传音:与鲤鱼一起聆听》

    这里有一组对比数据:2016年的首届邀请展共展出40位/组艺术家的55件/组作品,其中8位艺术家采取委托就地创作的方式;本届邀请展共展出60位/组艺术家的90件/组作品,其中35件/组作品为艺术家最新创作,这些新作品中有30件/组作品是为本届邀请展特别创作的。由此可见,本届邀请展的规模更大,且更具“在地性”,对地方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的延续和革新有了更加深入的探讨,使得展览更接地气。

布鲁克·安德鲁(Brook Andrew)《微差景观:曝光系统》

施慧《悬础》

庄辉《一只被放大的鸟笼》

    本届邀请展注重对中国青年艺术家的扶持,特别设立青年单元“未来有多远”,通过提名、参展与评奖,鼓励青年一代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验性、创造性与未来性上不断生长。青年单元呈现了中国青年艺术家在当代艺术语言上的探索和尝试,以及对当下社会、本土文化、艺术生态及其未来发展的思考和表达,为古镇带来了全新的艺术气息,并为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添砖加瓦。

邓玉峰《黑经》

    关于当代艺术的讨论总是不绝于耳。有人说,当代艺术是精英艺术,离普通大众很远,所以看不懂当代艺术作品是正常的。这有一定的道理,当代艺术固然有其先锋性和实验性,但起源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当代艺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们还是看不懂当代艺术作品,是不是表明我们的艺术教育、文化制度、公众素质出现了问题?当代艺术打破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消除了风格和流派的隔阂,让艺术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当代艺术并不全是高高在上的,面对当代艺术作品,我们每一个人理应有自己的解读和感悟。就像主办方向公众征集的“一个句号的概括”,让观众用一句话表达对某件参展作品的感受和看法,可以是直白的解释,可以是记忆的闪回,可以是想象的飞驰,还可以是观点的碰撞。每个人都可以对当代艺术作出属于自己的回应和反馈,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才是当代艺术应有的姿态。

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双眩》

朱利安·奥佩(Julian Opie)《帕德米妮》

杨嘉辉《合成音乐#1.5》

王鲁炎《开放的禁锢》

    两届邀请展中,乌镇都非常重视艺术的教育和普及,举办面向不同人群的,公开免费的系列公共教育活动,打造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其中既有著名专家学者带来的学术讲座、论坛、对话,还有针对特定人群的工作坊。如此丰富的公教活动是非常吸引人的。但由于工作忙碌,路途遥远,我遗憾地一次次错过。直到5月中旬,本届邀请展推出公教活动“非常电影”《蜻蜓之眼》放映+与主创对话,我马上报名参加了。2016年徐冰在首届邀请展上首次公开了《蜻蜓之眼》的预告片,让我对这首部没有摄影师、没有演员的剧情长片充满期待——其素材来自网上公开的监控视频。这部电影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对于电影语言的突破,也远远超越了对于监控问题的思考,它蕴含了对更深层的社会问题的质疑和探究。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公开放映活动,吸引力还是很大的,活动现场座无虚席,观众提问交流踊跃。

“非常电影”《蜻蜓之眼》放映+与主创对话活动现场

    自展览开幕前一个月,邀请展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就开始持续推出参展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介绍。有的推介很见功底,也很有成效,比如关于当代艺术的挪用,就对挪用的艺术史渊源、挪用的当代表现、挪用艺术与抄袭、乌镇参展艺术家的挪用等进行相对完整而简练的介绍,干货满满。

    对比首届邀请展,感觉本届邀请展中那种让人为之震撼的作品没有了。在参观首届邀请展的过程中,有不少作品给了我和同行的朋友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看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份,多已有些年头了,或许与我们对当代艺术的创作状况不太了解有关,一见到超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范围的作品,就瞬间被震住了。而本届展览没有了那种富有冲击力的作品,或许也是好事,能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作品背后的逻辑和思想。

李昢(Lee Bul)《唯愿脆弱——金属气球V2》

张鼎《安全屋#1》

    从参展作品的艺术形式上来看,本届邀请展不仅涵盖装置、雕塑、建筑、影像、声音、绘画、动画、灯光、行为等较常见的艺术类型,还包括气味、交互设计、3D投影、网络艺术等仍在探索中的艺术形式,相比首届邀请展更加丰富多元。

光之子(Children Of The Light)《零时间》

罗杰·海恩斯(Roger Hiorns)《路径回溯》

沈少民《中国鲤鱼》

    本届影像展的动态影像即视频作品大量增加。到底有多少视频作品,我没有去统计。反正,我从早上9:00一直看到晚上18:00,在北栅丝厂和粮仓两个展区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大半时间耗费在看视频上,还是有不少视频没来得及看完。与之相对的是,参展的静态影像即摄影作品继续减少。首届邀请展还有英国的马丁·帕尔(Martin Parr)和日本的荒木经惟的摄影作品参展,本届邀请展索性就只有冯立的《白夜》了。我们熟知的中国摄影家蒋志和荷兰摄影家来涅克·迪克斯特拉(Rineke Dijkstra)分别带来了两个视频作品,没有摄影作品参展。这是否能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单纯的照片的创作形态已经走向没落?或者说,能够被当代艺术界所认可的摄影作品少之又少?

冯立《白夜》

蒋志《字》

    身处乌镇独特的人文空间,与世界级的当代艺术交流对话,是一次奇妙而惬意的旅程。对于首次来乌镇并没有留下多少好印象的我来说,因艺术的相约频频来到乌镇,已渐渐喜欢上了这里江南古镇的水乡意境和文化小镇的艺术氛围。

瑞吉娜·侯赛·加林多(Regina Jose Galindo)《世界强国》

徐坦《当我妈迷失在林中时,谁在和她说话?》

(2019/6/30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