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艺海文心>感悟乎?评论乎?

我的书缘

郑忠民

    

    在杂物间里整理物品,打开一个装满书的旧木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摆放在上面的连环画,当地人俗称“图书”。这些图书均是上世纪80年代前期购买的,共有60本。存放了30来年,大多还完好,只有少数几本有些破旧。
    我的家乡是浙江省松阳县玉岩镇(当时是玉岩区)玉岩村。那时村里没有书店,村口的供销社里有书出售。玻璃柜台里整齐陈列着这种小册子的图书。图书每页的主体部分是黑白的图片(绘画或者剧照),下面则是故事的文字说明。一般是一本一个故事,也有多个故事的集合(如《古人勤学故事》、《外国科学家》)。

    图书又叫小人书,其实不光小孩,大人也喜欢看。其内容五花八门,有根据电影(如《天山行》、《武林志》、《流浪者》、《神秘的大佛》、《保尔•柯察金》)、电视(如《血冤》)、话剧(如《沧海横流》)改编的故事,也有名人(如张衡、岳飞、陈景润、孙中山、哥伦布、伽利略、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名著(如《牛虻》、《钢与渣》、《哈姆雷特》)故事。小孩子最喜欢看的还是民间传说(如《蝴蝶兰》、《春旺与九仙姑》)、历史传说(如《舜的故事》、《后稷播种》、《鲧伯取土》)、神话故事(如《画皮》、《土行孙》、《朱德尔寻宝》、《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成语故事(如《鸡犬升天》)。其中《土行孙》的扉页上有我的亲笔题记:“1983年7月7日购于玉岩”,将我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30年前。
    那时,父亲在外谋生,母亲在家务农,日子虽过得拮据清苦,但我从小没有饿过肚子,只是没有太多的钱用于玩乐,图书对我们来说,自然是奢侈品。我很喜欢图书,家里仅有的几本图书给我翻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不过瘾,不时跑到供销社里,盯着柜台里一叠叠的图书发呆,特别对那本《土行孙》的故事非常好奇——土行孙是谁?他跟孙悟空有关系吗?有孙悟空那么厉害吗?莫非能钻入土中,自如行走?
    “这本图书多少钱?”我指着《土行孙》问营业员阿姨。
    “一毛八,不贵,叫爸爸妈妈给你买呀。”阿姨见我老是跑过来,只看不买,于是笑着这样对我说。
    一毛八,现在看起来怎么那么便宜,可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不好意思开口叫母亲买,但购买图书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只好从零花钱里慢慢攒。有一天终于攒够了钱,我马上跑到供销社,买来《土行孙》,一路捧着小跑回家,坐在厨房里看起来。
    “吱格”一声,母亲从房间里走出来,进入厨房。我马上将图书往身后藏,可惜太晚了,母亲已经看到了图书。我等着母亲骂我,没想到她笑笑,没说什么就走开了。
    父母知道我喜欢看图书,此后尽量给我多买一些。1984年全家搬到县城后,就买得更多了。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书的种类越来越多,装帧设计越来越漂亮,买图书的人却越来越少,最终导致图书退出历史舞台。直到某年,旧书市场热闹起来,才有人上门收购旧的图书,但我舍不得卖,一直珍藏到现在——它们承载着我太多美好的童年记忆。女儿看到这么多图书,很是好奇,一本本翻看起来。
    女儿出生于新世纪,是幸运的,在物质上什么都不缺。想看什么书,我们都会及时给她买。读小学的她,课外书已有一大堆,而那时的我,哪有什么课外书,只有教材和练习本。上中学以后,有了些课外读物,但买得不多,大多是到学校的图书馆借阅。
    记得念初中时,是琼瑶的言情小说和金庸的武侠小说火热的时候,同学们或借或买,看得不亦乐乎,有的甚至在上课时看,被老师发现予以没收。而我却没有看过,并不是怕影响学习,只是觉得言情和武侠都离我远了些。我在上课时也看过课外书,是书画篆刻类的。那时的我对书画篆刻很是入迷,也买过很多这方面的书籍,主要有字帖、教材、杂志和理论书籍。

    1988年念初三时,我忽然对古典诗词很感兴趣,到图书馆里借来《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集,以及诗词格律方面的书,将有关格律抄写下来,依样画葫芦地学写诗词,写的多是学习、生活情景以及思乡之情。这些诗词抄录在一个本子上,现在读起来还觉得很有意思。
    转眼上了大学,我有了更多的时间看书了。从学校的图书馆里借阅琼瑶的言情小说,看了不少。而对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我却没有完整地看过一本。同寝室的同学曾借阅《笑傲江湖》,看完后没来得及还,放在桌子上,我拿起来随意翻看了几页,啊,写得真好!我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同学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看武侠小说,甚至上课时也看(与中学的区别是,老师才不管你上课时干啥呢),那是因为这些书实在太吸引人了,看了肯定会上瘾的!我不想上瘾,于是断然放下书,不再继续往下读——还不如看精简版的同名电影呢,呵呵。
    我虽然学的是理科,但一直对文艺感兴趣。大学期间还看了不少世界名著,部分是自己买的。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名著大多写得严肃而沉闷,加之多为古代和外国的故事,故事所处的语境与自己的生活环境差别过大,导致情节深奥难懂,时间一长,竟然忘得一干二净,脑子里有印象的真不是很多。看过电影《教父》后,我买来同名小说细读,这可能是我印象最深的小说了。
除了小说,我还看了不少散文、杂文。鲁迅的作品我都喜欢,不管小说,还是散文、杂文,都是细读、多读。鲁迅是我最崇拜的作家了,不仅佩服其作品,更佩服其精神!
    大学毕业时,大部分同学将学习书籍全部扔掉,轻松回家。而我总舍不得扔,再说工作还没着落,教材说不定还有用呢。所以,我将历年购买的书籍连同学习教材悉数托运回家,装了满满的几箱。后来从事的检察工作与我学习的林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教材最终没有用上,大学四年的专业课算是白学了,呵呵。
    参加工作的时候,我的月工资只有400多元,省吃俭用,才能挤出部分钱买自己喜欢看的书。书法方面的报刊和书籍还不时买,后来随着对摄影的兴趣越来越浓,摄影方面的书籍也越来越多了。只是,工作以后已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阅读长篇小说了。
    书越堆越多,家里堆不下,就放在杂物间里,以及单位的办公室、库房里。到了实在没地方放的时候,只好热痛割爱,当废品卖掉一些,现在回想起来,很是可惜。那么多书分散堆放也不是个办法,翻阅和查询很不方便,而原来的小书柜放不了多少书,于是,今年4月购买了新书柜。没有书房,就把客厅当成书房,半边墙都放了书柜。有了大书柜,买书更为大气,明知道一下子看不了那么多书,还是源源不断地买。这样下去,不久的将来,又要添置书柜啦!

(2013/01/01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