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四联食堂”是浙江松阳的饮食业老字号,虽已停业一二十年,仍留在松阳人民的记忆之中。可惜的是,关于“四联食堂”的文章极少,能找到的仅有车震亚先生的《松阳老字号——四联食堂》,该文曾发表于2009年12月26日《新松阳》报。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与松阳县城老街的人们聊起“四联食堂”,发现该文有失实之处。此后,寻访了多名长期在“四联食堂”及后来的松阳饭店、松阳县饮食服务公司工作的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根据采访内容整理成文,与车震亚先生商榷,并请知情人士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资料。
二〇一六年三月二十日
“四联食堂”是松阳的饮食业老字号,虽已停业一二十年,仍留在松阳人民的记忆之中。
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私营企业、个体商贩都要组织起来,成立各种各样的合作商店或者合作小组,成为集体化单位,小商小贩于是被“改造”成为在集体单位上班并领取工资、股息的职工。“四联食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潮中应运而生的。
“四联食堂”,顾名思义,就是由四家商户联合组成的饮食商店。那它是由哪四家商户联合组成的呢?说来您也许不相信,不是由四家饮食店组成的,而是对四家布店进行商业改造而成的。这四家布店分别是:位于南直街的叶士宝布店、位于市墈头的潘大成布店、位于大井头的叶华棠布店、位于横街的徐寅轩(俗名“老三”)、叶延良布店,故这四个布店有五个老板。这四家布店的资产包括店面房都作为股资入股“四联食堂”,布店的老板就成了“四联食堂”的私方股东,他们除了领工资外,还能按照入股资产的多少分得股息。“四联食堂”于1954年国庆节正式开张,宾朋满座,喜庆热闹。“四联食堂”成立后,四家布店当然就不再继续经营了。
既然是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均有代表,公方代表主管政治,私方经理主营业务。“四联食堂”成立时合营资产还没有清理好,到1956年才正式完成公私合营,1958年松阳县商业局决定由禾进达担任公方代表,此后担任过公方代表的还有杨土松、陈珍西等人。原布店老板叶士宝担任首任私方经理。
“四联食堂”的营业场所位于人民大街与横街交汇口的上首,楼高二层,南侧一角三层。一楼营业,二楼办公,三楼用来堆放、晾晒食物原料。大门口上面“四联食堂”四个大字引人注目,门口旁边的墙上还钉有一块木板,上书“公私合营四联食堂”。店门是当时流行的那种可装可卸的木制排门。一大早,店员将排门一块块拆卸下来,斜靠在店门口一侧,开店迎接顾客;晚上打烊时再把排门井然有序地一块块装上去。
“四联食堂”实行“买签取号、凭号取食”的经营方式。将纸板剪成长条状,上写菜肴小吃的名称及序号。顾客来到店里,先买签取号,再排队等候。等食物烧好了,再凭签上的顺序号领取,这样就不会乱了次序,保证忙而有序。比如你买到的签是“肉丝面10”,就代表是当天第10碗肉丝面。
“四联食堂”的菜肴小吃都是家常的,价格亲民,味道鲜美。早期的价格一般为:光面(即没有浇头、只有汤料的面,不加菜、肉等)一角、普通面(面上加豆芽菜)一角二分、普通肉丝面一角八分、肉丝锅面两角四分、片儿川面(面的浇头为雪菜、笋片、肉片)两角六分、三鲜面(面的浇头更加丰盛,有鱼块、鱼丸、火腿、鸡块、泡皮等)三角、猪肝汤两角五分、炒四件(鸡什、肉片、香菇和笋片)三角。还提供大锅面,可供数人食用,肉丝大锅面一元、三鲜大锅面一元两角。用粮票的话,价格还可以便宜一点,一般是四两(即市斤的二两半)粮票值八分。另外还有肉丝蛋汤、开洋蛋汤(开洋即腌制晒干的去皮虾仁)、沙擂(煮熟的糯米团黏上芝麻粉)、山粉丸等菜肴,以及缸饼、松饼、油条、面食(即馄饨)等小吃,不胜枚举。店堂里挂着四块黑板,其上写满了菜单,可见其菜肴之丰盛。有的菜名很有意思,比如“双龙抢珠”就是猪尾巴加鸡蛋。
“四联食堂”地处当年县城的黄金商业地段,加之菜肴味美价廉,普通老百姓也能吃得起,故开业后门庭若市,生意兴隆。每天吃饭的时候,大厅里的十几张桌子几乎都坐满了客人。普通老百姓可以简单吃点面条或者各式小吃,有点钱的可以点几个菜,喝点老酒。每逢集日(即农历的一、六日,松阳县城每五天一集日),一楼大厅往往会排上长队,顾客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好多人只能站着吃,轮流坐,就像流水席一样。当时县城的饮食店不是很多,在“四联食堂”吃饭一度成为人们的时尚,在那里请客也是倍有面子的事儿。
图1-2:从人民大街南段的南北方向看“四联食堂”旧址,今松阳县西屏街道中心卫生院古城分院。如今店内外的结构和格局已跟原来的“四联食堂”完全不同。
当时,由两个个体照相馆合并成为“公私合营松阳照相馆”(位于人民大街84号),它们是沈荣华的照相馆(叫“长春照相馆”)和何廷勋的照相馆。松阳照相馆也归“四联食堂”管理。另外还有“四联食堂”浴室,位于太平坊路,即今中国银行松阳支行所在地。
1958年松阳并入遂昌县,原松阳县城成了遂昌县松阳区。次年遂昌县商业局决定,将“四联食堂”的主力人马迁到遂昌县城,成立“遂昌饭店”,地址就在遂昌县城的广场边上。松阳的“四联食堂”继续营业。
“四联食堂”最早请的厨师是松阳当地的名厨蔡海儿、杨木根等人。汤若水(俗名“汤四儿”,擅长做点心)、蔡近元(俗名“老四儿”,擅长做面条)(“儿”松阳方言读“ni”)是后来去的。他们都去遂昌饭店工作过。四个布店的五位老板中,只有最年轻的叶延良去了遂昌,其余四位老板都留在了松阳。两地的厨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则会相互调配。
1965年,遂昌县商业局成立遂昌县饮食服务公司,“四联食堂”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更名为“国营松阳饭店”,成为饮食服务公司的下属商店,不再使用“四联食堂”的名号,但人们还是习惯叫它“四联食堂”。除了松阳饭店外,还有两家饮食分店,分别是车站饭店(在车站边上,和松阳饭店一样经营菜肴小吃,提供早中晚餐的饮食服务)和太平坊小吃部(在太平坊路上,店址后因太平坊路拓宽而拆除,主要提供早餐,经营缸饼、松饼、油条、包子、豆浆、面食等小吃)。加上同时转为国营的“国营松阳照相馆”、“国营松阳浴室”,“松阳饭店”实际上是遂昌县饮食服务公司的松阳分部,旗下有三家饮食店、一家照相馆和一家浴室。
1974年前后,“松阳饭店”在人民大街北段西侧的广场地段盖了大楼(今松州律师楼及其上首两间店面),建立“国营松阳旅馆”,一楼是门厅,后面是食堂,楼上是客房。1980年前后,在“国营松阳旅馆”的上首继续盖了大楼,将“国营松阳照相馆”和“国营松阳饭店”及其办公人员都搬到了那里。于是,在人民大街北段的西侧耸立着临街的一排三层大楼,从南到北分别是“国营松阳旅馆”(二间店面)、“国营松阳照相馆”(今“柯艺摄影”,一间店面,二楼照相)、“国营松阳饭店”(四间店面,一楼营业,二楼办公)。除了旅馆、饭店、照相馆的营业和办公场所外,其它楼层都是旅馆的客房。当时的“松阳饭店”绝对是当地饮食服务业的“老大”,在人们的眼里,大楼显得特别的高大宏伟、气势非凡。原来“四联食堂”所在地作为松阳饭店的分店一直营业着。
图3:人民大街北段“国营松阳饭店”、“国营松阳照相馆”、“国营松阳旅馆”旧址,右边巷弄进去就是老“松阳浴室”。
图4:“国营松阳饭店”旧址,一楼的四间店面就是当年的饭店大厅。
图5-6:“柯艺摄影”即当年“国营松阳照相馆”所在地,至今店内还挂着“国营松阳照相馆”的牌子。
图7:“国营松阳旅馆”旧址。当年的旅馆门厅在今“博爱家纺”两间店面处。今松州律师楼所在的大楼是当年旅馆的客房,一楼门面不对外营业。当年“国营松阳饭店”、“国营松阳照相馆”的楼上也是旅馆的客房。
1982年松阳恢复县制后,松阳县商业局成立松阳县饮食服务公司,单独管理原“国营松阳饭店”下属的四家饮食店(原三家饮食店加上搬迁后的松阳饭店)、一家旅馆、一家照相馆和一家浴室。遂昌饭店的松阳籍职工有的回到松阳,有的则继续留在遂昌。
过了几年,松阳县饮食服务公司在原人民大街北段的广场边上征了块地,位于松阳饭店旁边的弄里。盖了房子后,就把松阳浴室搬到了这里。
1988年,松阳县饮食服务公司在新华路原电影院斜对面建楼,取名“新世界”,以开舞厅为主,并有售卖化妆品、五金器具等物的门市部,后面则是棒冰厂。1993年饮食服务公司搬迁到楼上办公。
松阳饭店的分店仍在原“四联食堂”店址营业。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饮食服务公司的下属商户都实行了个人承包,松阳饭店的分店也被人承包过,一直经营到1995年前后。1996年饮食服务公司将原“四联食堂”店址卖给了西屏镇中心卫生院(今为西屏街道中心卫生院古城分院),“四联食堂”的历史由此被划上了句号。1999年饮食服务公司开始破产清算,至2001年旗下所有资产,包括饭店、旅馆、照相馆、浴室以及原四家布店的房产等先后售卖完毕。
综上所述,“四联食堂”从成立之初,就同时管理照相馆和浴室。遂昌饭店成立后的头几年,财务报表都要拿到“四联食堂”来做。1965年转为“国营松阳饭店”后,“松阳饭店”实际上是遂昌县饮食服务公司的松阳分部,旗下有三家饮食店、一家照相馆和一家浴室,后来还增加了一家旅馆。1982年松阳县饮食服务公司成立后,公司下属四家饮食店、一家旅馆、一家照相馆和一家浴室。由此可见,“四联食堂”不仅从事饮食服务,同时还拥有管理职能,可以说它是其后的松阳饭店、松阳县饮食服务公司的前身,其在松阳商业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不可忽视。如此说来,“四联食堂”的历史终点不在1995年“四联食堂”旧址售卖之时,而是2001年松阳县饮食服务公司破产的那一刻,只不过普通老百姓可闹不明白其中的底细,不管其名称如何变换,仍在原址就叫它“四联食堂”,搬走的就是其它商店。“走,去‘四联食堂’吃碗面!”一度成为松阳人民的口头禅。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原“四联食堂”厨师汤若水的儿子汤子林在松阳县城新华路重新恢复了“四联食堂”的招牌,遗憾的是做了几年,就停业了。
从“四联食堂”、后来的“松阳饭店”及其分店47年的发展历程和经营情况来看,自五十年代成立至八十年代初,它们的生意一直不错。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随着个体饮食店的兴起和竞争的加剧,生意越来越不好做,门庭日渐冷清。虽然经过了个人承包等的改革尝试,终究不能挽救其走向覆灭的命运,令人惋惜不已。
“四联食堂”的那些年,实际上是松阳饮食服务业乃至商业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往事如烟,随风飘散,飘不走散不去的是她留在人们心中的深深烙印。
【后记】
感谢各位采访对象,是他们追忆、还原了“四联食堂”的历史原貌和发展轨迹。尽管由于年代久远、记忆模糊,有的情境和细节已不甚明了,整体的情况还是确切的,将采访内容与车震亚先生《松阳老字号——四联食堂》一文进行比对,基本可以肯定:
一、1953年国家开始工商业改造,1954年(不是1956年)“四联食堂”成立,1956年“四联食堂”完成公私合营。
二、“四联食堂”不是“三家个体饮食店和当时的松阳商业局所属的饮食服务公司联合组成的”,而是对四家布店进行商业改造而成的。“四联食堂”成立之时松阳还远未成立饮食服务公司。
三、“四联食堂”二楼用于办公,并不营业。
四、1959年遂昌饭店成立后,“四联食堂”并没有消失,而是照常营业,并逐步发展成为松阳饭店、松阳县饮食服务公司。
五、1982年(非1981年)松阳恢复县制后,遂昌饭店的松阳籍职工并没有全部回到松阳,有的继续留在遂昌。
【附】
松阳老字号——四联食堂
2009/12/26《新松阳》第4版
车震亚
提起四联食堂,县城老一辈的人都知道,而且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可能都到四联食堂吃过“三鲜面”和“猪肝汤”。
何谓四联食堂?顾名思义,就是四家人联合起来的饮食商店。1956年全国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小商小贩都要组织起来,成立各种各样的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组,成为集体化单位。小商小贩“改造”成了集体单位领工资的职工。四联食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潮流里应运而生的。
四联食堂是哪四家人组织的呢?是三家个体饮食店和当时的松阳商业局所属的饮食服务公司联合组成的。这三家饮食店的老板的名字后面都有一个“儿”(方言读音为ni),他们是汤四儿、蔡海儿、老四儿,都是当时松阳有名的厨师。他们烧的菜和做的点心,在松阳小有名气。因此在组织合作商店时,按现在的说法,就来了一个“强强”联合。既有好的厨师,又有国家的股份,成为一家“公私合营”的饮食商店。
四联食堂的营业场所在县城的太平坊街和横街交汇口。当年这里是松阳县城商业的黄金地段。四联食堂开张后生意非常兴隆,每当吃中饭和晚饭的时候,楼上楼下都坐满了客人。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都不高,来到这里就餐的客人,都选择四联食堂价廉物美的食品和菜肴。当时最有名的是:“光面”八分钱一碗;肉丝面一角二分一碗;三鲜面二角钱一碗;炒四件三角钱一盆;猪肝汤二角五分钱一碗。点心有:光饼、油条、包子、山粉丸、沙擂等,价格在二分至五分之间。所以一到市日,更是拥挤不堪,四乡八村到县城赶“行”的农民,来到四联食堂,花上不到一角钱,来吃光面、吃包子、吃光饼、油条,既进了有名的四联食堂,又填饱了肚子。
如果你是稍有钱的,就会和几个朋友到楼上去就坐,点上一盆炒四件、一碗猪肝汤,再喝上两斤黄酒,最后吃上一碗三鲜面。这在当时已是最高档次的美食享受了。
1958年10月,松阳并入遂昌县后,松阳县城成了松阳区。1959年,遂昌县商业局决定,将四联食堂原班人马搬到遂昌县城,地址就在县政府广场边上,即现在电信大楼的位置,并更名为遂昌饭店。从此,四联食堂渐渐地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
1981年5月,松阳县恢复建制后,遂昌饭店的松阳籍职工回到了松阳县。但是三个“儿”已经退休了。四联食堂的原址几经变迁,现在已成为西屏镇卫生院的门诊部。
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时隔50年后,直到2008年,在松阳县城新华路,由四联食堂的创建人之一的汤四儿的儿子——第二代传人汤子林,重新恢复了“四联食堂”的招牌。我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特地去那里,重新品尝四联食堂的招牌菜——三鲜面和猪肝汤。
时隔半个世纪,我见证了四联食堂的兴衰荣辱,使人感叹不已。
我由衷地祝愿:恢复名号的四联食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站稳脚跟,生意兴隆,为发展和提高松阳的传统食品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