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艺海文心>散文乎?杂文乎?

石仓,深山里的客家村

郑忠民

    

在青山环绕,碧水长流,梯田层层,草木郁郁的大东坝镇石仓源小河谷,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石仓内,点缀着30多幢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大宅。这里青瓦白墙,弄巷连缀,阡陌交错,鸡犬相闻,犹如世外桃源。

据邑人应麟《石仓源名称》记载:“梠木成仓夙共识,标名以石亦何奇。流传米粒从岩出,取义又来意在斯。”石仓因此得名。

这里的村落古宅保持着明清时代的历史风貌,先民们运用“文房四宝”的象征手法,布局村庄建筑格式,独具特色。村旁有一座类似笔架的山,山下穿村而过一条笔直的路,这是“笔”;沿着此路行至水井,就是“砚”了;井边摆放着一根条石,想必就是“墨”了;垒卵石成方形宅墙,古宅地面就象一张张展开的“纸”。“笔墨纸砚”俱备,冀望后代奋发学习,读书致仕,光耀门楣。
走进村庄,就象走入别具一格的石头艺术世界。宅墙、柱础、天井、水池、路面、巷弄,皆以溪中卵石为材料建成。抬头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翘的马头墙,其下是恢宏的门楼,门楼上都嵌有寓意吉祥的精致砖雕,人物、花鸟、鱼虫,皆栩栩如生,形态各异。自前厅至后堂,雕梁画栋,流光溢彩,匾额高悬,斯文风雅。每个厅堂都有雅致的堂号,如“余庆堂”、“善继堂”、“怀德堂”等。厅堂题书者多为当时的显贵名流,内容多重耕崇学,扬善抑恶,如“勤俭可风”、“盛时俊彦”、“德为福基”、“积善余庆”等,书法风格俊雅,豪放挺秀。那阙氏祖先为宅门题写的对联:“四壁青山藏虎豹,双池碧水贮蛟龙”,寓意很明确,希冀后裔能成为“虎豹”、“蛟龙”,于国于家有所作为。

走进一个院落,见厅堂中央挂着阙氏祖先画像,梁上悬挂大红素灯。边房一侧摆着一些过去的农具,有风车、擂桶、织布机等,有些东西城镇已不多见。一间卧室按照原来的习惯,陈列着凉床、六仙桌,以及一些日常的器具,古朴淳厚。这里的古建筑和陈列的旧器具都是原物,几百年的东西都完好保存着。

建于清代雍正年间的“光裕堂”,为前后三进格局。占地3200余平方米,内有9个厅堂,18个天井,500多根立柱,大小房间120余间,正房、厢房、偏房、中堂、客轩自成格局,又浑然一体,经历270年沧桑,风貌依然,居住着阙氏人家60多户200余人。迈进深深的宅院,饱经沧桑的老人会讲述一串串久远的故事。

除古民居外,石仓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一些古桥、古道。从石仓源的头至尾,横跨石仓溪就有六座石桥,而经过石仓通往云和的古道,宽2米,大部分用青石板铺砌,清光铮亮。

石仓民居主人多姓阙,其祖先为明末清初的福建移民。虽历经三百余年,这里的村民现仍操闽语、循闽俗,保留了闽地的生产、生活习俗。而石仓在明清年间陆续建造的30多幢大宅,无论从房屋的规模、结构,还是装饰上看,主人绝非一般人家,但阙氏家族列祖列宗未闻有名卿巨公,也鲜有鸿儒大贾,以农耕为业的山民,如何能建此大宅?

原来,春秋时期阙氏就居住于我国儒风最为浓厚的齐鲁核心地带——山东曲阜阙里,与孔子为邻,后来虽历经多次迁徙,但其崇尚文化、讲究礼仪道德的风气没有改变。

在后宅,有一座保存完好且建筑精细的“依仁堂”,其名称中的“仁”字,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可以想象,阙氏家族对儒家文化的尊崇。而这些房子墙壁上大都画有梅兰竹菊、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村中祠堂内则供奉关羽、文昌和孔子这样的文武圣人,可见文风之盛,加上阙氏家族以经营靛青等发家,经济殷实,所以雅致的建筑也就不足为怪了。

(2012/11/12写,发表于2013/01/01《新松阳》报第四版)     

图片说明

图1、青瓦白墙是石仓古民居的显著特色。

   

图2、庭院地面用小卵石精心砌成各种图案。

   

图3、石仓乡村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许多祭祀祖先神灵的香火堂。

   

图4、正月的石仓古宅张灯结彩。

   

图5、石仓山村的传统婚俗。

   

图6、每年除夕祭祀祖宗神灵的请年神习俗。

   

图7、古宅新业,发展食用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