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艺海文心>散文乎?杂文乎?

老街上正在改变的生活

郑忠民

    

按语

    本文是郑忠民2024年12月出版的摄影集《老街上的浮光片影》代自序的长文。

 

 

    2007年至2016年,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我持续关注浙江省丽水市各县、市、区城镇老街的变迁,通过采访拍摄,积累了大量的图文资料。2017年,我从采访拍摄的百余家松阳县城老街的传统手艺、小吃和各行业店家中,选择有代表性的30种40家,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予以整理编辑,出版了《老街上的能工巧匠》,为老手艺保留下了一份较为全面的影像文字档案。除了有关手艺的图文资料外,我还留存了不少有关老街居民及其生活状况的图文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来自松阳县西屏、古市两个城镇的老街,还有一部分涉及丽水市其他县、市、区的城镇老街,它们生动而形象地记录下了21世纪初期丽水城镇老街的现实样貌和演变轨迹、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是丽水社会发展历程的一个切面。
    其实,在出版《老街上的能工巧匠》后,我就有了再出版一本有关老街生活的图书的想法,但又有些犹豫:这些照片是否够分量,能否集合成一本书?老街题材不太新鲜,类似的书已有不少,读者是否感兴趣?后来,我不断地去看这些照片,并不断地将其与现实中变化的老街进行对比,越发觉得这些照片里面的很多场景已经很难再拍到了。
《老街上的能工巧匠》一书中代自序的长文《老街上正在远去的百工》详细记叙了松阳老城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变迁,其背后的推动力是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变化。城市文明的兴起、农耕文明的没落对老街传统手艺、生活样式、文化生态的影响和冲击正变得越来越大,老街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变。
    老街的变化首先体现在可见的空间景观上:有的老街区已被拆除,被改造成全新的现代化街区,比如龙泉的东街;有的老街被改造修饰一新,地上的石板路是新铺的,房子的外立面是新装的,各种店招、旌旗、灯笼交相辉映,老街成了热闹的商业步行街、热门的网红打卡地,已不见当年古朴的样貌,比如松阳的人民大街、南直街,龙泉的西街,丽水市区的刘祠堂背;也有的城镇老街虽经过改造,却不太热闹,平时甚至显得有些冷清,比如松阳的古市老街、莲都的碧湖老街,它们基本上离县城或城区有些距离,在旅游、购物等方面的吸引力稍弱,除非已经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比如莲都的大港头老街就很热闹;有的城镇的部分街区被大火吞噬,比如2013年景宁的大众街发生火灾,据报载共有17幢民房被烧,32户人家受灾,那片区域至今还没有进行修整和重建;小部分城镇的老街难得还能保留原有的风貌,比如云和的解放街,虽然看起来没有那么整洁,显得有些乱哄哄的,可这就是民间生活的烟火气哪!
    老街的变化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除了老年人不愿离开外,越来越多的原住民搬离老街,现居住在老街的多为租住的经营户、农民和打工者。居民家里的煤球炉被燃气灶所替代,各种新式的家电进入寻常百姓家。居室的摆设和装饰从传统向现代迅速转变。老街相对狭窄的道路不适合汽车行驶,电瓶车是老街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曾经的大哥大、BP机、小灵通、功能手机、公用电话等通讯设备已被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机所替代。
    摄影是一个奇妙的媒介。当你对准现实世界取景,按下快门,你就获得了一张画面与现实几乎一模一样的照片。现实并不会因为你拍下了照片而停止运转,当现实的样貌逐渐改变,与当初拍下的照片中的场景大相径庭时,观看照片的人就会大吃一惊,不禁感叹时光飞逝,这世界变化太快了。这与看一张画的感觉完全不同,就算所画的场景后来有了很大的变化,你也不会惊讶,因为你知道画里的场景不一定是与现实一一对应的。这就是人们喜欢看老照片的主要原因,也是老照片挺受收藏市场青睐的重要因素——所拍场景都没啥变化,那样的照片又有谁看呢!
    当然,这样的变化过程有快有慢,照片变成老照片的时间也就有长有短。我们现在所说的“老照片”基本上是指至少几十年前拍摄的照片,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照片;最好还是黑白的,彩色的则要泛黄褪色,以显示年代感。如今现实世界变得越发新奇而陌生,所拍照片变成“老照片”的时间也就越来越短了,谁能保证今天拍摄的场景明天就一定还在呢?我翻看以前拍摄的老街照片就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眼前的照片变得像是“老照片”了。当年拍摄的场景也许还在,也许不在了。不在了,当然拍不了了;还在,也不一定拍得了。景会变,物会变,人也会变,现实中的此物早已不是记忆中的彼物。就算我按下快门,也拍不出当年的感觉。
    拍照片的感受,是与一个人的经历息息相关的。我从小生活在老街,老街的一切对我来说,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漫步老街,我总会用双眼有意无意地去搜寻残存的记忆影子,用手中的相机留存下那些对我来说弥足珍贵的时光切片。摄影,更多地是在现实生活中抓取与记忆对应之物。照片,是摄影者本人生活和历史的一部分。老街早已不是我曾经熟悉的模样,可我依然那么执拗地关注着她那古朴淳厚的一面,而对其新潮时尚的部分不感兴趣,甚至视而不见。
    看照片的感受,也是与一个人的经历息息相关的。面对同一张照片,不同的观看者会有不同的感悟和体会。正是因为我有关于老街的童年记忆和不解情结,每当看自己拍的老街照片,我都百感交集、思绪万千。而我的女儿没有关于老街的深刻记忆,对她来说,逛老街跟逛新街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她看我的老街照片自然不会有很大的内心触动。
    世事稍纵即逝,难以捉摸,如水面上的亮光,一晃就消逝得了无踪迹。而照片是世界投下的孤独影子,是现实掉落的飘零叶子。捡拾、珍藏起老街的影像,虽难重返,聊慰吾心!
    在这个人人都能随时拍照、即时分享的时代,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的照片,它们被人们通过屏幕在线观看,闪现之后随即沉入影像的海洋。我要把躺在硬盘里的那些数字照片打捞上来,用摄影书的形式展示出来,哪怕展示的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不管怎么样,现在该是我出版有关老街生活的图书的时候了!
    这本新书将成为《老街上的能工巧匠》的姊妹篇,它们共同形成有关21世纪初期丽水各县、市、区旧城的样貌和变迁的档案样本。两本书既有联系,又有很大区别,新书更侧重于表现老街的日常生活。由于2015年至2016年我集中精力拍摄老街上的手艺人,所以编入新书的老街生活照片拍摄于2007年至2014年。现在看来,当时的拍摄基本上是沉稳克制、平实内敛的,没有太多的炫技。我将老街的居民住户(人物)、生活环境(居室外观和内景)、街道场景(街巷、建筑、商铺、行人、流动商贩等)的照片混排,多层次多方面表现老街生活的主题。在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时,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视觉经验出发,建立现实场域和自我表述的深度联结,最终形成的照片系列感性与理性交织,主观与客观交融,且偏向视觉优先。与表现手艺人时的图文结合不同,我希望读者在看这本书时能更多地关注到影像本身,让影像的情境和细节带领思绪在脑中飞扬,不要让详细的文字说明框住了阐释解读的空间,故将图版和图说分离开来。图说尽量简洁。对于老街人来说,手艺、生意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为避免与前一本书的内容重叠,原则上单纯表现手艺人的照片不再选入新书,选入新书的有关手艺人的照片主要关注点在于其与周围环境、人物的关系。《老街上的能工巧匠》的自序插图有一部分是表现老街生活的,也不再重复选入新书。
    时过境迁,往事如烟。老街上的浮光片影,如今已成时光中的吉光片羽。记忆和现实无法再次对应,唯有影像永存!
    在拍摄老街的过程中,曾得到鲍昆、王培权、傅为新、叶高兴等老师、朋友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郑幼幼老师在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借此机会,还要感谢所有曾给予我无私支持与帮助的家人、老师和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