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民艺轩>墨池遐思>创作随笔

我临《曹全碑》

郑忠民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又称《曹景完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刊立。明万历初年出土于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莘里村,1956年移至西安碑林。高253厘米,宽123厘米。碑阳20行,每行45字,全文849字。有碑阴题名5列,篆额佚失无存。出土时笔画完整,惟一“因”字半缺,清康熙任子年(1672年)断裂缺字,是汉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种。用笔圆润灵动、结体匀整舒展、风格典雅秀逸,充分展现了汉隶的成熟风格,实为汉隶至宝。清万经《分隶偶存·汉魏碑考》称:“书法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曹全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含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中除记述曹全之生平、功绩以及世系外,还记载了以张角为首的农民起义、合阳县民郭家起义等情况,为研究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斗争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一、《曹全碑》的主要特点

    《曹全碑》中的每个字都能随体赋形,随形赋神,疏密有致,相映成趣。字形多取横势,舒展自如。间有长方结体,妙趣横生。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通篇雍容大度、飘逸多姿。其用笔之圆润、结体之舒展、意态之醇美,体现了书家于秀美中见奔放、于变化中求和谐的艺术匠心和创作自信。

    1.多取横势,扁平舒展。结体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决定的。《曹全碑》也如此,其中一些字的结体之扁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在其他汉碑中是较为罕见的,如“人”、“西”、“心”、“共”等字。“居”、“其”、“直”、“登”、“命”、“巷”、“安”等字中宫紧缩,横、撇、捺等主笔取横式而突出,犹如白鹤展翅,字势飘逸舒展。

    2.大小长扁,相辅相成。《曹全碑》中的字并不都是扁平的,而是根据字的笔画和结构灵活处理,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大小长扁的结体来丰富章法。大者如“讳”、“字”、“铎”、“学”、“综”、“访”、“籴”等字,小者如“侯”、“吮”、“兖”、“贲”、“陨”、“弟”、“鳏”等字,长者如“糜”、“季”、“褢”、“群”、“量”、“粟”、“旧”等字,扁者如“上”、“城”、“北”、“在”、“大”、“少”、“征”等字,方者如“陇”、“谒”、“蜀”、“继”、“续”、“马”、“报”等字,在井然有序的大章法中显得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而萧散自适。“国”、“之”、“分”等重复的字也或扁或方,多有变化,绝不雷同。

    3.布白匀称,布局整齐。字的点画之间相互协调,相同点画间的距离大致均等,字的笔画组合疏密匀称,在字距密、行距疏的布局中显得井然有序,赋予《曹全碑》工整稳健、清秀文雅的气质。

    4.收放自如,紧松有度。结构的收放是汉隶的共同特点,这在《曹全碑》中尤显突出。其收放与紧松主要是通过突出长横、撇捺、波挑的左右舒展,而压缩其他笔画来实现的。如“敬”、“别”、“张”、“乡”等字左放右收,“紫”、“民”、“纪”、“辞”等字左收右放,“孝”、“君”、“荆”、“官”等字上放下收,“忍”、“史”、“李”、“夷”等字上收下放,迎让避就,高低错落,疏密得当,生动灵活。

    5.笔断意连,变化丰富。如“国”、“或”、“右”、“泉”、“高”、“毕”等字中的“口”部,转角处的笔画往往断开,丰富了字体的变化,充实而不迫塞。又如“禄”、“福”等字的“示”字旁,其第二横与其下的竖、撇本该是相连的,却断脱开来,同右边部分相合成字,左断右连,相映成趣。

    二、《曹全碑》的临习要点

    1、认真读帖,细心研习。认真读帖,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笔画、结构以及通篇的章法,对其面貌和特点熟记于心。观察要细致入微,特别要注意点画和结构安排,对行笔的提按、转折以及各部分的位置关系了然于心。读帖可以和临帖穿插进行,下笔前尤其要用心揣摩所写字的长短、斜正、粗细、方圆等特点。同时查阅相关文章、书籍,对《曹全碑》的内容、地位、价值、风格、特点等有个全面的了解,以利于在临习中把握汉隶的用笔、结体和布局特色。一些《曹全碑》临习教材(多为毛笔类)也可作为参考,先学习其笔画、偏旁、结构,再临习原贴,对初学者来说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循序渐进,打好基础。首先进行逐字临写。临写中特别要注意比较和分析,掌握《曹全碑》的用笔和结体。对重要的字要多加练习,细心惴摩,深刻领会。在逐字临写较长时间后,如果觉得已经基本掌握《曹全碑》的用笔和结体特点了,就可以进行通篇临写。这时要将重点关注到通篇的布局、章法上来。然后,可以运用《曹全碑》笔意进行硬书创作,在实战训练中加深对《曹全碑》风格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3、软硬兼施,相互促进。在用硬笔临写的同时,也要用毛笔进行临写,体会两者用笔上的异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硬笔的特性决定了它写不出毛笔那样粗细变化丰富的线条,故临帖时不必刻意模仿毛笔笔意,也不必刻意追求字体的大小参差,只要在提按使转中体现原帖精神即可。

    4、忠实原作,形神兼备。有人认为,临习古帖不必拘泥于原作,可以取长补短,去粗取精,为己所用,故得其神即可,不必刻意追求形似。然形且不似,神将焉附?不去细心地分析和临习原帖,如何掌握原帖的精髓?临作与原帖的相像程度,实际上反映了临习者对原帖风格特点的掌握和精熟程度。特别是在临习初期,一定要尽量忠实于原作,对原帖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认真的体会。千万不可朝秦暮楚,见异思迁。根基未固,却忙于创新,此乃学书之大忌。

    5、柔中有刚,刚柔并济。此碑用笔圆润,多取篆法,柔中寓刚,刚以柔出,秀丽而具有骨力,舒展而不乏率意。临写时要注意,不要只偏于秀美洒脱而忽视其端庄沉劲的一面,不失于艳俗,而能得其真髓。宜使用弯尖硬笔临写,行笔多用中锋,提按顿挫,可较好地表现出其以秀为主、刚柔相济的特点。

    结合多年硬笔书法创作的体会,本人对临作的章法和布局作了调整。使用电脑设计制作书写纸,红色的界格与黑色的文字交相辉映,更显精神。有意拉开字距,增加布白,并将字写在格子的上方,突显其整齐匀称。示之于书友,皆不以为然,认为还是忠实原作,居中书写的好,这样更能体现原帖古朴、淳厚的特点。君以为如何?

    临作请见:钢笔隶书册页——临汉《曹全碑》

2008/10/05作,发表于2008/11《中国钢笔书法》,原题《硬笔临〈曹全碑〉有感》)